《山城区班主任和业务骨干教师培训》心得体会2

21日上午,听了新乡市63中学的乔朝霞老师《家校沟通助力孩子展翅飞翔》的课程,我对家校协作有了全新的认识。原来,有效的沟通不是单向的信息传递,而是家校双方以孩子为中心的默契配合,是将“问责”转为“共情”、把“你必须”换成“我们一起”的智慧。

    课程中,家校沟通的“一致性、平等性、既定目的性”让我明白,教育从来不是学校或家庭单方面的责任。正如老师所说,教育的核心是解决问题,而非界定责任。无论是共情原则中“歌唱比赛失利后给家长写信”的案例,还是尊重原则里“传统话术到优化话术”的转变,都在提醒我们:沟通的前提是理解,基础是平等。

    让我深受启发的是具体的沟通方法。电话联系时,“当着学生面报喜”“微笑通话”“长话短说”等细节,能让家长感受到老师的真诚;约见家长时,“摆事实不贴标签”“负面信息做夹心面包”的技巧,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也让家长更易接受建议;而家长群的“六明确”要求,则让线上沟通更有序、高效。

特别认同“敬、夸、用、诚”的沟通技巧。尊重家长的立场,肯定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善用书信、家访、共读等多元方式,怀揣真诚与家长并肩,才能搭建起稳固的教育桥梁。像“认领孩子”的特色家长会、家校共读《成长请带上这封信》等活动,让沟通从“任务”变成了“温暖的互动”。

今后,我会试着将这些方法融入实践,用共情化解隔阂,用尊重拉近距离,让家校沟通真正成为助力孩子成长的翅膀。

一、家校沟通的概念
二、家校沟通的意义
三.穿校沟通的特点:一致性、平等性、既定性
把"问责"变成"共情",把"你必须"换成"我们一起"。教育不应该是界定责任,而应该是解决问题
四、家校沟通的原则:
1.共情(案例:歌唱比赛没有得奖,给学生家长写信, 收到家长回信)
2.尊重(佳统话术→优化话术)
3.平等
五、家校沟通的方式:
(一)电话联系
(每次学生表现好,当学生面给家长打)
注意的问题:
1.学会微笑打电话.
2.询问家长是否方便.
3.长话短说
4.告诉家长实情,讲事情,轻结果
5.遇到不配合的家长,要有耐心.(及时停止谈话)    电话信号不好,挂上".
6.明确打电话的目的.时刻将谈活回到关键问题上
(二)书信联系(班级群)
(三)约见
1.摆事实.不要讲观点(不要直接使用形容词.不贴标签)
2.表示出对孩子的真正关心.
3.把负面信息做成"夹心面包".
4.使用"积极聆听技巧"
5.不要对家长发号施令
6.给家长充足的说话时间
7.时时寻找共识
家长会:
1.开一场不一样的家长会(认领家孩子,母亲节)
2.家长座谈会
3.家校共读活动《爸爸哪也不去》《成长请带上这封信》《一个父亲的谆谆教诲》《孩子,把你的年给我》《好老师教你做好父母》
4.制作视频(家校不超过3min)
(四)家长微信群
要求:1.目的明确.2.责任明确3称谓明确. 4.禁合明确,5.要求明确 6.时间方式明确
(五)家访
1.对学生关心,让家长温暖
2.便于沟通
3.全面了解学生
家话时机:
六、家校沟通的技巧:敬、夸、用、诚

8月21日下午,徐万山专家带来的《教育科研课题的选题思路与论证逻辑》培训,为我开启了教育科研认知的新窗口,收获颇丰,也对教育科研有了更系统、深入的理解。

课题的来源可从多视角、多路径挖掘:从研究视角看,课题可从熟悉的领域、感兴趣的话题、有意义的现象、有价值的问题、有新意的想法中产生;从问题视角看,教育实践、教育问题、教育理论、教育课题都是课题的重要来源。

在具体来源路径中,可结合实例转化:针对“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这一教育问题,可凝练为“小学学科学习方法指导策略研究”;面对“现代课堂教学运用教育技术越多越好吗?”的教育困惑,可转化为“初中课堂教学适度使用教育技术研究”;从班主任成功的班级管理经验中,能提炼出“初中班级文化的主体建构研究”;

受“游戏对小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研究”等理论学习或他人研究成果启发,可延伸出“游戏对小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研究”;依据“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科教学研究”这类课题指南,可聚焦“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实践教学研究”;结合“适生教育:让教育适合每一个学生”的理念,可开展“初中‘适生教育’学校文化建设研究”。



选题需把握两个关键因素:紧跟时代、紧贴实践,同时遵循四大原则——科学性(正确)、价值性(有用)、创新性(新颖)、可行性(可行),还要避免“过于宏大”“过于琐碎”两个极端困境。课题的凝练与表述也有明确要求,需包含对象、问题、方法三个核心要素。

在课题的论证与设计环节,文本需参照提纲撰写,重点突出目标导向、问题意识、学科视角,且要满足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内容翔实、排版规范的要求。

此外,还需补充选题说明,作为文本的序章,围绕研究的问题、研究视角、研究目的展开,字数控制在300字左右;建议附上内容框架图,以黑白配色呈现,确保简洁清晰;参考文献数量最好不超过10个;在格式上,若无特殊规定,统一采用小四宋体字体、1.2倍行距,文中关键内容需加粗突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