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王止谤》
文/朱润
《国语》有篇题目为《召公谏厉王止谤》的文章,读后令我感叹良多。
该文介绍的典故是发生在我国的西周。大约在公元前878至824年间,西周的第十位执政者叫周厉王,由于在执政期,听信荣夷公之言,对民实行了聚敛民财为国有的专利政策(即垄断山泽物产),结果遭到相关利益受损者们的普遍反对,而且“国人谤王"的声音也很强烈。当时有一位叫召(古读邵)穆公的卿士发现苗头不对,便向厉王报告说:“民不堪命矣!"。厉王听了很生气,找来一个卫国的巫祝,叫他专门负责监控那些在背后指责政事的人,并下了一道格杀勿论的命令:“以告,则杀之。"从此,国内的人民谁也不敢说话了,“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在厉王的高压政策下,人民的嘴巴确实被管住了,路上相遇,只好用眼神示意。就连诸候这些官僚阶层也是敢怒不敢言,没人去朝见。厉王看到这种“万马齐喑"的结果非常满意,他高兴地对召公说:我能制止谤言了(“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听后不仅没讲一句赞同他的话,反而指出厉王止谤犹如堵塞河水,是“障之也。"认为这是十分荒唐,十分错误的行为。他给厉王讲道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用现在的白话说就是你堵塞人民的嘴巴,比堵塞江河的后果还要严重。河水堵塞起来一旦决口,伤害的人必然很多,堵人民的嘴巴的危害与河水决口一样后果不堪设想。
召公用疏通河道治水患的原理,说明广开言路的重要意义。他指出:“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意思说,君主必须放手要人民讲话,政事的善恶好坏都能从这里反映出来。好的加以推行,坏的加以防范,这是使财用衣食能够大大增多的办法。人民在心里想,用嘴巴说,想好了就自然要说出来,怎么能堵塞呢?如果堵塞人民的口不让说话,那又能堵塞多久呢?
召公建议天子办理政务,要大臣以及有地位的士人进献讽谏的诗篇,乐官进献反映民意的歌曲,史官进献可资借鉴的史书等等这些,都是听取民声的好方式…进谏的途径可以直接的也可以间接的,目的是传达给王。左右那些近臣必须各尽规谏的职责,王的师傅和朝中老臣也要注意把民间的各种诉求进行修饰整理,然后由王斟酌取舍,付之实行…只有这样做的君王,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戴。
对于召公的这一番苦谏,利令智昏的厉王一句也没听进去。他不仅毫无收敛,反而更加严苛了。结果在三年之后,也就是公元前841年,在西周突然暴发了国人的反叛,人们不约而同地去袭击厉王。“无可奈何花落去”,厉王只好逃到彘(今山西霍州东北)。国人没有抓住厉王,便去包围收藏了厉王太子姬静的召穆公府。召公无法可使,只好献出了自己的亲生儿子,才使太子姬静最终免遭杀害。
姬静成为君王后,起用召穆公和周定公共理朝政,号称“共和",也就是史称的“共和行政"。从而才使周朝得以延续。十七年后,那位独断专行、不可一世的周厉王却在彘地落了个抑郁而死的结果,实在是可悲可叹呢!(202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