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从高中开始住校的,一间宿舍上下铺可以住进去8个人,而这8个人中除了我不玩游戏其他的人对游戏都很是痴迷,由于受到父母的思想灌输,我从小都一直很抵触游戏,室友们一开始总是硬拉着我玩,但看我不为所动,也就放弃了。你没法想象一屋子的人都打游戏,都谈游戏,只有你自己对游戏莫不关心的尴尬。宿舍的一群人围在一起,拿着手机,边打边谈,好不热闹,只有你自己站在一边,什么话也接不上来,你想要融入他们,可是你对游戏的抵触让你望而却步,你只好远离他们,孤独地做着自己的事情。
诚然讲,高中是一个需要友谊的地方,可是往往游戏会隔断一个痴迷游戏与另一个讨厌游戏的人,这两种人就好比一个在天,一个在地,怎么也是不能相交的。我在高中便是处于一个缺少友谊的境地,那些男生,特别是我的室友,个个都是玩游戏的好手,他们总是能聚在一起说一些我听不懂的游戏问题,而他们谈论的越热烈只能越让我感到厌烦,游戏可以增加朋友间的感情,这话很对,可是向我这样对游戏嗤之以鼻的人又怎么能融进他们的圈子呢?当然不能,我有好几次都想向他们妥协,我对自己说,学着玩游戏吧,这样才能和他们有共同话题啊,这样才能得到他们的友谊啊,可是这天生对游戏的厌恶让我不能面对游戏,更不可能接纳游戏,我只好与我的室友们越走越远。我不会去尝试他们的游戏,也不会去和他们谈论有关游戏的话题,就像他们不可能与我谈论文学一样,这总是不能强求的。
没有共同话题就意味着不能成为密友,这在高中是很实在的观点,游戏总是让我很被动,让我显得很孤僻,让我极其不合群。整个高中我都没有很亲密的朋友,我总是独来独往,并摆出一副很清高的样子,以此来显示我对游戏的敌对态度,并进一步发展成我对那些玩游戏同学的敌视。现在想想,高中的自己真是假清高的要命,真是做作的要命,既然圈子不同,坦然面对即可,不必孤清自傲,也不必自怨自艾,更不可强行加入。高二的那一年,我的室友们对游戏达到了一种疯狂的状态,每当我进入宿舍,我都能看到他们聚在一起热烈地讨论着各种游戏,我不便插话,只能一言不发,到最后造成了一个月都没有和室友说过一句话的情况,回到寝室洗漱完我倒头就睡,完全不理会他们的谈话内容,这就使我和室友们的关系越来越淡漠,当游戏把我们完全隔断,也就是我搬出寝室的时候了,我高中的这种情况和大学时那第四位室友的情况简直一模一样,真的不得不说合群和兴趣对高中的友谊有太大的影响了。
到了大学,游戏隔绝友谊的情况就很少了,毕竟我们更成熟了,圈子的划分有更多的标准了,我能不能和你成为朋友不在于兴趣了,更多地在于个人的内在品质,比如一个人的善良和真诚。我与我的大学室友和同学有很深的友谊,这是游戏所不能隔绝的,打游戏是他们的乐趣,爱好文学是我的兴趣,虽然圈子不同但并不妨碍我们成为很好的朋友,这是高中时“圈子即友谊”那种肤浅的认知所不能比的。
在一个大学寝室里,有的人打游戏,有的人不打游戏,这种差异肯定会造成一定的矛盾,我们又该怎样去解决呢?一些学弟们经常向我抱怨,说室友在自己午休时打游戏大喊大叫,手舞足蹈,扰得自己不得安宁。遇到这种情况,我只能说既然不能改变别人,那就改变自己,打游戏时发出声音是应激反应,不可能说改就改的,这种矛盾也从来都没有好的解决办法,要么你不在宿舍午睡,要么他紧闭口齿,但你是不能指望别人能做出改变的,这得完全靠对方的自觉性。
刚入大学我非常担心自己不玩游戏而交不到朋友,后来证明我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真正的朋友不以喜恶而论,而是要靠自己的一颗真心来换得。在宿舍我们各做各的事情,谁也不妨碍谁,你打你的游戏,我看我的电影,生活上和学习上我们互相帮助,共同解决,这样融洽的关系不是游戏可以决定的,而是靠一颗真诚的心。
我现在真有点为我的高中生活叫屈,居然被是否打游戏踢出了友谊之圈,而我也正要感谢高中这种不成熟的“圈子即友谊”的理论,正是我的不合群,才能让我体会到日后在大学里的一颗颗真诚炽热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