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班的学生程度比较好,所以我今天把练习题上学生做过的一道题目进行修改,变成课堂的新题目。学生看到题目后,有部分学生说,做过了,然后再一看,又发现有点不一样。这也是我要修改的原因,学生能够重新思考这道题,而不是觉得我做过了,就懒得再看。这道题不简单,是易混淆的题目,所以我想通过它让学生区分概念。改之前的题目可以一眼看出答案,但是其他选项学生未必能理解。所以,我进行修改,使答案变得有迷惑。
所以,上课后我就通过倒计时2分钟,让学生重新思考这道题,然后做出一次作答。第一次作答,大概有三分之一的同学选B,三分之二的同学选C,这时候我没有马上挑人说明,我先倒计时一分钟让学生先前后讨论,但是我在走动的过程中,发现选B的学生都很集中,所以我特意让B和C的同学互相说明理由,但是还是这时候的讨论不是很充分,因为没有让全部的B和C进行对话,这是今天做的不够的地方,讨论后进行二次作答,这时候选B的人明显少了,选C的同学多了。这时候我进行挑人,第一个挑到的颖,竟然是从C换成B,我请她说明理由,她认为C缺少温度,而B溶剂蒸发,质量分数就会变大。我没有直接评判,再从C选项挑到莹,莹不够认真,以为是练习册上的那道题,所以她的作答是无效,所以我请她先坐下思考,我再次挑人,挑到豪,他是从选B换成选C,他说了C选项与温度无关,溶剂增加,溶液肯定变稀。在说明C的时候他提到饱和溶液,溶解度不变,但是溶解度不变,为什么溶质质量分数不变,他又解释不来。这时候我先让他解释A选项,他也解释不上来。这个时候,淳自告奋勇,他说明了溶质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关系,理由充分,描述清晰,大家表示认同。最后我再从C中挑人,挑到萱,她也做了改变,从B变到C,这时候我请她解释A和D,A选项她说饱和溶液加入溶质,不断有固体析出,马上有学生迫不及待反驳,所以她修正了自己的理解,是固体不再溶解,所以溶质质量分数不变。这时候我再问她:“能不能从溶解度角度进行说明呢?”她再次陷入思考,这时候我提醒她温度不变,她才恍然大悟,这样再一次加深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关系。对于D选项,刚开始范围很广,她不知道怎么表达,所以我建议她结合图像说明,这下她解释到,饱和溶液温度降低,有固体析出,溶质质量分数减小,但是如果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这时候温度降低,就没有固体析出,溶质质量分数就不变。她解释得非常到位,我建议大家给点掌声,我看到了自豪的表情。最后我补充说明,不饱和溶液降温,没有固体析出,溶质质量分数也不会改变。
那么,虽然就这么一道题,花了将近半节课,但是通过这一道题,让大家明白,即便答案对了,也不一定真正理解。在通过挑人,实现有效对话的过程中,孩子们都在思考了。课后我通过百宝盒数据发现,选B的人基本都是同一组,最后大部分都改变了,而当我挑到她的时候,却又无法自圆其说,那就说明讨论的时候并没有真正理解。因此,如何加强讨论的有效性,是我接下来要摸索的问题。
今天的七班,在刚上课时候,我先给学生倒计时五分钟时间思考课本上的两个问题并写在听写本上:1、20℃,氯化钠溶解度36g,饱和溶液氯化钠质量分数为36%,对吗?2、10g氯化钠加入10g水,得到50%氯化钠溶液,对吗?
在这个环节,学生在书写的过程中,既巩固了溶解度的概念,又复习了溶质质量分数的公式,那么,在后面引出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与溶解度关系的时候就非常顺利!所以再次体现了写的重要性。
接下来我通过一道题来检测一下学生的掌握情况。
这道题B选项是非常直观的,所以大部分学生是可以选到的,那么C选项就有迷惑性,乍一看好像也没错。所以我就特意从选C的同学里面挑人,挑到了程度比较好的学生楠,有点惊讶,她说明了她的理由,因为t1时,溶解度相等,所以溶质质量分数也相等,这时候我从选C的同学中挑人挑到儒,他觉得C选项要饱和溶液的时候才可以,这样就再一次巩固了公式。
我们的教学远不止教学生知识,更重要是教给学生能力和方法,而数据为我们创造了条件,让学生的思维看得见,借助数据引导学生进行更好的对话。接下来的日子,我将继续用好数据,在陪伴学生更好地成长的同时,也成就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