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名著阅读课程化的冷思考

2016年9月,初中语文教材改版,要求全国统一用部编版教材。改版后变化较大的是“名著阅读”版块,先来看一下初中名著阅读书目:

七年级

上册

必读:

1.鲁迅《朝花夕拾》(B1)

2.吴承恩《西游记》(B2)

自主推荐阅读:

1.沈从文《湘行散记》(Z1)

2.孙犁《白洋淀纪事》

(原:林海音《城南旧事》)(Z2)

3.李汝珍《镜花缘》(Z3)

4.屠格涅夫《猎人笔记》(Z4)

下册

必读:

1.老舍《骆驼祥子》(B3)

2.凡尔纳《海底两万里》(B4)

自主推荐阅读:

1.罗广斌、杨益言《红岩》(原:茅盾《林家铺子》)(Z5)

2.柳青《创业史》(Z6)

3.阿西莫夫《基地》(Z7)

4.J.k罗琳《哈利·波特与死亡神器》(Z8)

八年级:

上册

必读:

1.斯诺《红星照耀中国》(B5)

2.法布尔《昆虫记》(B6)

自主推荐阅读:

1.王树增《长征》(Z9)

2.李鸣生《飞向太空港》(Z10)

3.卞毓麟《星星离我们有多远》(Z11)

4.蕾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Z12)

下册

必读:

1.傅雷《傅雷家书》(B7)

2.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B8)

自主推荐阅读:

1. 乔斯坦·贾德《苏菲的世界》(Z13)

2. 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Z14)

3. 路遥《平凡的世界》(Z15)

4. 罗曼·罗兰《名人传》(Z16)

九年级:

上册

必读:

1.艾青《艾青诗选》(B9)

2.施耐庵《水浒传》(B10)

自主推荐阅读:

1.泰戈尔《泰戈尔诗选》(Z17)

2.《唐诗三百首》(Z18)

3.刘义庆《世说新语》(Z19)

4.蒲松龄《聊斋志异》(Z20)

下册

必读

1.吴敬梓《儒林外史》(B11)

2.夏洛蒂·勃朗特《简·爱》(B12)

自主推荐阅读:

1. 钱锺书《围城》(Z21)

2. 乔纳森·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Z22)

3. 《契诃夫短篇小说选》(Z23)

4. 夏目漱石《我是猫》(Z24)

每一册都有“必读”书目和“自主推荐阅读”书目,必读的书要求教师必须上“名著导读课”,也就是将名著阅读课程化。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执行主编王本华说:“所谓名著阅读课程化,就是要把名著阅读作为语文课程的一部分,有规划,有指导,给时间,出成果,而不是把它当作可有可无的点缀,也不能在教学中放任自流,随意而为。”

她还说:“在整个统编语文教材中,每学期(每册)安排两次‘名著导读’,每一次导读都有名著介绍、阅读方法指导、相应的专题探讨等内容,以强调和彰显名著阅读的重要性,并力求增强教学中的可操作性。”

应该说,王主编的出发点是好的,对名著进行必要的指导,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也有助于学生对名著的理解。但问题是,今天的名著导读大多走偏了,塞给学生的不可谓不多,不可谓不深刻,但学生对名著的兴趣不增反减,什么原因?我以为语文教师的指导过了头,学生被牵着鼻子走,完成一项又一项阅读任务,上交一份又一份阅读成果,他们已经没了阅读的自由,更甭谈阅读的快乐了。

书本上名著导读版块布置的任务很多时候超出了学生的实际能力。学生望而生畏,一想到这些任务就头皮发麻,哪里还有真正的阅读的兴致呢?

再看看必读书目与自主推荐阅读书目,良莠不齐,有些书目很难算得上是经典,而且与初中学生的兴趣相去甚远,学生一看到就提不起胃口,但考试要考怎么办呢?一部分学生硬着头皮读下去,一部分学生干脆就不读了。硬着头皮读下去的收获多少不得而知,但这种功利性的阅读我以为还是越少越好。遗憾的是,名著阅读的考察纳入中考试题之后,学生的名著阅读自然而然地变成了功利性阅读。不敢说所有,但是绝大部分学生就是抱着功利的心态而读的。而奇葩的名著阅读试题让学生认识到光读书是没有用的,还得做题,否则可能读了等于百读,于是各种名著阅读教辅资料应运而生,由教师到学生,无不被迫做各种各样的奇葩试题。这有意思吗?我觉得太乏味了,本来可以兴致勃勃去阅读和思考的书都变得面目可憎。为什么不能给学生更大的自由呢?包括选择书目的自由?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