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打开手机,朋友圈铺天盖地,晒的都是各种各样的饺子以及暖心的冬至祝福,才醒悟,今日已是冬至!
我小时候就听家里人说:“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长大之后也知道了冬至吃饺子的来历。
原来,冬至吃饺子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张仲景是河南南阳人,他在任长沙太守时,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来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他返乡之时,正值冬季。看到白河两岸的乡亲们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他便让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就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了“饺子"。
今天,妈妈也给儿子包饺子。
说干就干,马上进行任务分配。妈妈做早饭,在做饭的间隙和好面。爸爸去菜市场打肉馅。
吃完早饭,爸爸去单位加班,儿子也跟着去写作业。
妈妈突然心血来潮,想尝试一下,给儿子包些彩饺,就像朋友圈里发的那些色彩缤纷的饺子,黄的,绿的,红的,白的,不要说吃,看看都令人垂涎三尺了。打开冰箱,拿出来一根红萝卜,洗净,打碎,和成了红色的面。转念又一想,只有白色的饺子和红色的饺子,好像有点单调了,若有点绿色的,则会锦上添花了。可家里没有菠菜了,妈妈又赶紧下楼,去农夫菜园买了一把菠菜,专门挑出叶子,洗干净,煮得软软的,再晾凉,然后和成了绿色的面。
这些准备工作做完已经十点了,得赶紧包饺子。
先擀白色面团,包了一些;再擀绿色的面团,为了色彩鲜艳,又擀了些红色面团,摆在盘子里,看着都挺有食欲。
12点,爸爸和儿子到家,爸爸看到餐桌上包好的彩色饺子:“哎呀,才半天没见,就要对你刮目相看了。”
"是啊,我是不做则已,做则一鸣惊人呢!”在他面前吹嘘自己,我可是从来不顾及后果的。
“儿子,你知道这些彩色饺子都是怎么包出来的吗?"
儿子不加思索:“肉色的饺子是拿红萝卜包的,绿色的饺子是拿青菜包的。”
"肉色的?”妈妈眼里红色的饺子,在儿子眼里成了肉色的?仔细一看,还真是,面团并不是很红,准确地说,就是那种肉粉色,儿子形容得还挺贴切的。
儿子跃跃欲试,手一洗,他要帮妈妈擀饺皮了。
妈妈知道不让他试一下,他是不会罢休的。便给他简单地说了一下方法:右手拿擀面棍,左手捏着面剂子,擀面棍沿着面剂子的边擀一下,再换地方,按照相同的办法擀就可以了,儿子听完,便有模有样地擀起来了。
“妈妈,这个面团怎么这么不听话,擀不圆呀?"
妈妈一看,哎呀,何止不圆呀,简直和一个长方形无异了。但孩子的兴趣还是要保护一下的。妈妈把这个面团揉了,又给了他一个面团,再给他说了说方法,示范了一下,他依样画葫芦地擀起来,这次比刚才能强一点,但还是不圆,一半薄,一半厚,不过妈妈还是亲亲他,夸他学得快。
丫头今天十二点要参加普通话考试,一点钟考完便打电话过来,儿子和姐姐视频。
“姐姐,我们今天吃的是彩色的饺子,给你看看。”
“老妈偏心,我在家的时候都没有给我包过彩色的饺子啊。"
妈妈知道,她是故意和弟弟玩呢。但还是和丫头说了几句。
“今天包的彩色饺子,是给小兔子吃的,你不是兔子,你是龙呀,你回来了,妈妈给你包不一样的。”
“好呀,妈妈。南瓜的,紫薯的,土豆的……”丫头这个小馋猫,说起吃来眉飞色舞。
有人说:女人当了妈,便成了一个变形金刚,无所不能,无所不会。我真的是深有体会,结婚之前我连一顿完整的饭都没做过呢,结婚之后,有了丫头,硬是在一日三餐中练就了还算过得去的一点本领,尤以早饭为佳。
丫头上初中的时候,我每天早上五点半起床,给我们一家子做饭。小米稀饭、大米稀饭、豆浆、玉米糁 、油茶、凉拌西兰花、洋葱木耳、蒜泥茄子……尽量一周之内早饭不重样。以至于现在丫头去长沙上大学了,还念念不忘妈妈给她做的早饭呢。
冬至已过,新年即临,不到一个月,学校就放假了,妈妈又可以在厨房为孩子们“大展身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