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高校校园空间布局、景观处理及现代建筑的设计手法(图文并茂分析)
象山山耸水环,风景充满诗性迷蒙,设计者从中国传统造园思想出发,对山水进行整理,这种思想隐含的一个重要意思是:人的房屋不应是最重要的,在江南的弱势山水中,房屋应该质朴而谦 逊,避免过分夸张的建筑体量与造型表现,建筑首先应考虑隐退。
设计者建立起一个以“回”字为基点的场所模式,“回”即合院。
校区总体规划十分注重校园整体环境的意境营造和生态环境保护,借鉴中、西方大学校园的发展模式,创造一个功能分区合理,融建筑、空间、园林绿化、自然环境于一体的校园总体布局,真正建成符合教育旅游要求的园林式、开放式的校园环境。总体布置从地势和环境特点出发,遵循简洁、高效的原则,分区明确,充分考虑未来发展的可变性、整体性。
国美象山校区依山而建,整个校区在青山绿水之中,融建筑、空间、园林绿化、自然环境于一体,给人感觉十分注重校园整体环境的意境营造和生态环境保护。散落在自然环境中的各栋校园功能性建筑看起来结合了中、西方的一些文化元素,结构非常奇特,完全打破我们日常生活中对于建筑的基本印象,还有超过700万片不同年代的旧砖瓦被从浙江全省的拆房现场回收过来,融入建筑之中后,又焕发了新的活力。校园当中的这些建筑产生了檐下、洞内、飞道、屋顶下沉院落、屋顶平台、树下、田间、河边等多样性的教学交流空间,在这里生活、学习的学生们真是无比幸福,校园内的场地被改造得就像中国江南丘陵地貌,此起彼伏,站在象山脚下左右望望,感觉景外有景,难以穷尽。有如一幅中国传统的手卷画,不能一目了然,只有慢慢展开才可窥见全貌。正所谓“景贵乎深,不曲不深”
园设计中特别注意了穿越山水、建筑的漫游环路,建筑中的宽大走廊,如路亭般的山边、水边小屋,都是某种既可步行,又可展览,又可以进行学术讨论的地方,它们甚至是某种非常规的教室、会议室,与它们相连,是连绵不断的步行小道,在山上山下、水边水上,使校园既是理想的教育场所,同时也成为城市旅游西进的一个新的文化景观。集中布置在象山南北两侧,杜家浦河边,方案为此专门设计了环山沿河的开放的艺术走廊,宽度从30米到120米不等,以林木花草为主体,间杂小型美术馆,艺术家工作室群,室外雕塑,环境艺术作品。
王澍说“面对山水,建筑是不重要的”。象山校区始终体现尊重自然,效法自然的态度。景观设汁中的建筑,已逐渐趋向抽象化、隐喻化,即使看不到正常意义上的建筑物,但却能明显地感受到一种类似的建筑空间感的存在。建筑其实也和树木一样,自然得体,朴素简约、随形就势、顺着水池自由自在地布置,与山势起伏呼应,与景观浑然一体。
总体而言,象山校区在继承园林成中国传统园林成就的基础上,更加开放与自由偏重于整体构图,也分区设景,但各景之间流动性更强,界线更模糊;校园形态上偏于规整,亦融合自然的形态。从整体上说,景色重整体,有气势,简洁大方。象山校区中有许许多多的廊道,曲曲折折,看似无规则,但却是应“自然”二字,而且这种曲折变化,均与观景有关,妙在其中。
空间处理
象山校区的建筑多采用中国传统的合院式布局。四合,或三合,或缺一角,偏移扭转,随性布置。王澍对传统的运用并不拘泥于模仿,所有的合院建筑并不都是封闭的。有的合院在面向象山的一面完全敞开,怀抱青葱的景色。在图书馆这个院落有一个缺口,王澍在这个缺口的地方种植了一棵树,期待着树茂密了,学生们会在树下玩耍。
建筑设计
德国包豪斯风格的简约高阔与东方园林美学的曲径通幽,兼容了竹木材的田园感和钢结构的工业感,内部空间不规则不对称,常常像迷宫。
朴素的砖墙、石墙、夯土墙、水泥抹灰本色墙,简单的砌筑方式,随自然而变,生趣盎然,间杂以简易木作,钢构,体现出人们在长期与山水的共存中,发展出一种面对自然的本能的基本智慧。这促使设计者做出一种选择:不将任何人为的设计思想强加在这片土地,将现场先在的建筑原则,将建构材料的选定为无前提的第一选择,它们应扎根在象山这片土地之中。
色彩、材料、肌理、自然营造
中国画用水墨写意,一黑一白,是其色彩的基调。进入校园后,放眼望去,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大面积的白墙黑瓦,尽显中国画意蕴。国画贯以墨为主,以色为辅。黑是生命力的具象流动,白之虚象容纳宇宙万物万境,两者交相辉映,形成一起一伏的奔腾之势,从而使静态的画面有节奏地律动。建筑就在这律动之中既具有了诗的意境,又具有了音乐般的气质,映现出中国画的意境和品格。校园整体色调高级素雅。
分析传统园林造园手法在校园景观中的运用
建筑空间隔而不塞,不可分割地相互渗透。路线的布置也使人感觉到从幽然僻静到豁然开朗的对比,这都是中国传统园林手法的借鉴。
在动静结合、虚实对比、承上启下、循序渐进的空间组织原则下产生了檐下、洞内、飞道、屋顶下沉院落、屋顶平台、树下等多种多样的富于层次的教学交流空间。学生在建筑和自然之间穿梭,在实与虚之间流走,体验心灵的自由。在每一个合院中,王树都利用石头基座营造出地势落差,设计了很多下沉的庭院,这些庭院来自传统天井的意象。院落中,遍植茂林修竹。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设计中体现了东方建筑所特有的空间观念。
第11栋建筑立面图
收集分析民俗博物馆的造园材料并分析室内外景观互相穿插渗透的效果
从山脚拾阶而行,这座依山而建的民艺博物馆,被“土生土长”的青砖、青瓦、青苔披上了民居的“马甲”, 呈现潇逸优雅的“之”字形;坐具展区、皮影区、休息体验区、用具区、情景区、花窗区等几大板块通过4个廊道连接,观众在“爬山”观展的过程中移步换景,时有豁然开朗的感受。
瓦片、铁丝和板纲,稀松平常的材料组合出就不平常的景观,整体大于部分呀。切合了整体建筑依山而成瓦山的理念。
平面与立面因材料连成一体
古朴青砖
建筑和庭院铺装因同一种颜色连成一体
铁丝栏杆其实握感并非最佳,但呼应了室内的装饰
图文并茂试比较水岸山居与象山校区的造园与空间布局的异同
对于水岸山居,建筑师王澍说,“它是国内最大的、可能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夯土建筑”。
通过过一个大的黄土墙,大概有17、18道黄土墙把它切割成了很多空间,有点像我们京剧或者昆剧里面的折子戏,也就是说每个空间就是一折。它每个空间相对之间有联系但是又是分隔的,相对是可以独立存在的。这跟写诗或者写剧本,拍电影是很像,你怎么样一段一段地把它分出来。
一个巨大的世界,基本上就是我们传统叫桃花源,这是个隐喻。像这个建筑的话也是一样,入口其实是很小的。但它又像是一个中国画的结构,中国画你可以看到它的入口一般是在它的下部,我们叫做近景,近景这个地方有一个小桥,拐个弯,两棵树,大概是这样,露出房子一角。
走进去你可以看到,这个房子非常大,最高的地方将近有18米的高度。但是我们入口的顶压到大概只有3米多,很低,你看到有一个很大的瓦的屋顶把这个口压住,然后你从这个小洞进去。迷路是一个基本的要求,我希望人在这里迷路,因为你只有迷路你才能沉浸在这个世界中,你不是一个过客。
对于象山校园,象山山耸水环,风景充满诗性迷蒙,设计者从中国传统造园思想出发,对山水进行整理,这种思想隐含的一个重要意思是:人的房屋不应是最重要的,在江南的弱势山水中,房屋应该质朴而谦 逊,避免过分夸张的建筑体量与造型表现,建筑首先应考虑隐退。
而“天人合一”的人文思想,也在其中体现。设计者建立起一个以“回”字为基点的场所模式,“回”即合院。
她两同在:曲折环绕,原因都是依山顺水,保持谦虚。
图文并茂分析传统景点与现代工业粽地的如何相结合?
棕地则是指曾经用于开发建造,但是又被遗弃的荒地,无论受污染与否。棕地不仅包括旧工业区,还包括旧商业区、加油站、港口、码头,机场等工业化过程中所遗留下来,已经不再使用的设备、建筑、工厂或整个地区。棕地被转化为了城市绿地。这样做的合理性在于:能以最小的土地投入,最大程度的提升环境质量并完善城市绿地结构,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棕地改造的原则和目标,可归纳为三方面:
首先,从最大尺度区域和城市更新的角度考虑棕地改造后的合理土地功能。这意味着需要把棕地再开发纳入区域土地规划和城市发展系统中。对棕地改造为绿地而言,重点是确保对城市绿地质量有重要的提升作用。
其次,棕地改造应注意对经济,环境和社会的综合提升。通过提供良好的自然或人工环境,提升社区土地效率,以此实现土地资源节约。
第三,强调项目设计和水平,包括设计概念,可达性,设计细节等。
闸口火车站的堆场也得到保留,标志建筑就是龙门吊,在堆场里吊运货物用,如今,其中一座龙门吊换上了蓝灰色的新装,改造成了登高望景的好去处。沿着台阶爬到最高处,西面能远眺雄伟的钱塘江一桥、六和塔;东面,可以眺望白塔。
钢铁龙门吊上还加装了一个箱体,这里是一座相当酷的江景咖啡厅。
分析公园的道理系统,思考带状绿地的空间布局如何与道理相结合
带状公园的规划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游步道的设置 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在花园林荫带宽达8m时,可设一条游步道;在8m以上时,宜设2条以上,游步道宽约1.5m。
公园林荫带可以利用周围的地形现状,形成自己的景观特色。如利用缓坡地形可形成纵向景观视廊和侧向植被景观层次;大面积的平缓地段,可以大面积的缀花草坪为主,配以树丛、树群与孤植树等,强调道路侧向的通透与平远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