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虫的村落》我真的不知道怎么上?课文读了多遍,教参看了多遍,案例参考了几个,可就是找不到这一课的感觉,眼看就上课了,只好拿着下载的课件,硬着头皮上课了。
我先从“村落”入手,让同学们了解作者用了拟人的方法命题。之后课件提了一个问题:草虫的村落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忙碌,智慧,美丽,可爱,奇妙……同学们的回答各有特色。从回答来看,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思考,也都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
课件又出示了三段话,第一自然段,最后两自然段。我让同学们读第一自然段。刚好听到一个同学批评同桌,读错了,漏了一个“又”字,应该是“我又躺在田野里……”。我就让同学们他较加上“又”字和不加“又”字有什么不同?同学们通过读中比较,发现“又”字说明作者不是第一次来,近而又体会出了,作者喜欢这里,体会出来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我让同学们用心读这一段话,体会作者的心情,体会作者所描写的忘我的境界。我又让同学们读最后两段,体会作者的留恋之情。
这样一来,我的课堂竟发生了悄然的变化:
课堂上有了朗朗的读书声了,有了同学们的思辨,有了精彩纷呈的回答。
我在无意中走近了语文教学的核心区,走近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走近了学生与课本互动的共振区。让我有了意外的惊喜。
课堂时间很短,读完这三段文字,已经快下课了,作者游历草虫村落的部分还没有学,但是我觉得这一节课是有收获的。
正如管老师说,一天教一个点,孩子一天学一个知识,日积月累就会有很多知识。学生们的能力和素养也就会日益提高,也就不会出现到六年级孩子拿起课本,连句子都读不成的情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