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N+4天:一个人在密闭空间里横冲直撞

不知为什么,人突然毫无征兆地发起了烧。说来也是奇怪,每次身体极不舒服的时候,意识反而清醒得可怕,有一种在日常混沌中跳脱出来的爽利。躺在床上,听着鲁豫和刘震云两人的对话,我忽然发现自己还是一如既往地喜欢这些“老派”的人。

说话慢悠悠的,不疾不徐,言之有物,没什么朗朗上口的“金句”,却总叫你忍不住停下来思考。这种体验很像自己捧起书阅读的时刻。“书本身就是交流。”我非常赞同这个看法,但与此同时,我发现自己写的文,从“交流”的角度来看,其实是一团乱麻。

我笔下的人物,总在找寻一个又一个出口,往往这件事还没结束,另一件事就发生了,人总是在不停地探索,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向前奔跑,一直一直没有安安静静地坐下来,小憩片刻。而且,在场景描述中,除了习惯性的风景描写之外,再没什么过渡情节了。从“文”的角度来说,这是非常单薄又刻板的存在,写作技巧的痕迹严重且教条化,完全没有什么灵气可言。

若笔下的人物有“气息”,会“说话”,大抵对我是失望至极的,那字里行间总隐隐可见一种沉重的萧索之感,绕不过去又躲不开,要说硬抗吧,好像又没那么大的力气托起。有着一种求生欲与恐惧感混杂的迷茫与无措,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向前跨过去,却又非常了解前面根本没有路。

自己一个人在密闭的空间里横冲直撞,但又不至于头破血流。我时常觉得自己做好了离开这个世界的准备,却又觉得总忘了些什么,这种放下与拿起的矛盾感,经常在心底徘徊,以至于我笔下的人物也一直被困在某个情景中,进进出出,像是走出来了又像是绕回去了。而情节发展中,人物出场最多就三个人,最常见是一对一应对风波,好像多了人,就不知道怎么安排了,又或者说多了人,场面就乱了。

事实上,在人物不多的情况之下,情节与画面也混杂,只是因为人少,看起来不乱。现在的我好像处在一种,没什么话要说,但又做不到认真倾听笔下人物故事的状态,反倒是像借着笔下的人物窥探自己内心世界的杂乱无章。因为肉眼看不见,所以我看起来还算正常地生活?

想起了“写作是一种自救”这句话。我敢肯定自己处在一种临界点,若是跨过去了是海阔天空,若是一直徘徊,以现在状态来说是不死不休。在接受自我这件事上,我还是心生惧怕,包括在写这些文字时,我能感受到意识上一中遏制,我担心自己丑恶、幽暗的一面暴露并一发不可收拾。

倒不是抗拒癫狂或发疯,而是无法想象这之后会怎么样,这根理智的弦断了之后,我还能恢复意识吗?或者陷入另一种意识领域?生死不知,无知无感,徒留一副肉身过活?我恐惧这样的状态,准确来说,我没准备好接受自己退化到无意识的状态之下。

有人说,当你尝试去描述并且越发具体的时候,问题往往已经开始得到解决。如果真是如此,那么我想我离破局也近了。往后会如何描述这样一段混乱却又秩序的日子,我没有答案,但只要时间够久,大抵也是会消失,不对,是替代了。诚如,纸质火车票不日将退出舞台。

人创造的东西是不是最后都是湮灭的结果?好比人自己的生老病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