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0
1 第一百七十三课
(155)我要退让下来,让祂指引前程。
(156)我与上主同行于完美神圣之境。
155a「在世却不属世」,看起来你活在这个世界,当然这也是一个幻相,但实际上你可以不认同于这个世界,你会知道你不属于这个世界,你不是这具身体,也没有人是这具身体。
宽恕的关键就在于「不要将这个世界当真」,你将这个世界当真了,一定会走到失落这一步。若是你将眼前的世界当真,要宽恕它是不可能的,因为要你放下,你就觉得很牺牲。
当你真宽恕时,越过修行过程的挣扎阶段后,终于认清你所放掉的那些都是属于幻相,都是无意义、无价值的。如果你能够认清这一点时,牺牲跟失落的感觉就会完全消失。
b痛苦纯属幻相,当你将自己/弟兄的痛苦当真时,你是不能引领自己/他的,这表示说你将自己/他的身体、他的幻相也给当真了。
156 a “同行”是合一的意思,就是你跟上主永远是一体的。
我们的实相离不开它的源头(上主)。既然你是跟上主合一的,上主是完美而且神圣的,那在你里面就不可能有罪,在任何人里面都不可能有罪或者罪咎。简单地讲就是你的完美由上主担保,也就是不管你碰到什么样的人事物、认为你曾经做过什么事或者说过什么话、曾经伤害过谁、伤的有多深……无论如何你的实相都不受污染,你的完美由上主担保,因为你是上主所造。
b(宽恕)的大前提,就是分裂没有发生,你仍然是上主所创造那样的完美神圣、圆满无缺、纯洁无罪。这是所有宽恕的前提。
2 跟真理相反的是“知见”,特别指小我的知见。小我的知见它的存在是靠诠释,诠释就是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观点。因为诠释人人不同,每个人看同一件事的诠释不同,因此诠释并非事实也非真相。
而且小我看待世界的方式是“奠基于匮乏、失落、分裂和死亡的信念。”分裂的信念是小我的根基,死亡的信念是从分裂信念延伸出来的,“匮乏”、“失落”、“死亡”在奇迹课程里是同义词。
我们选择用什么样的方式看待这个世界,我们就会为我们的想法找出证据。基于小我的眼光,我们看待这个世界是缺乏稳定的,而且它的诠释也是摇摆不定,因此它并不能说是真理或是真相。
小我只是一套思想体系,它并没有力量,也并不存在,它的力量与真实性都是我们赋予的。只是在我们选择相信这套思想体系时,它才显得真实。我们选择不把小我当真,不随着它纠缠编演时,它就对我们造不成影响。
3 a只有你才能决定自己是受害者或是英雄。这个身份不是我或者任何人强加给你的,关键在于你如何看待自己。
b内在清明, 小我不造作时 ,怎么做都不会自我攻击。
4 a每个人都带着原始的罪咎惧投身到这个世界上。(误以为分裂发生)
我们本是那个一体的灵性。但当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把自己真实的身份遗忘,我们不知道真正的自己是谁的时候,我们潜意识是非常恐惧的。
当我们非常恐惧的情况下,我们会急于想要一个替代物来缓解我们的恐惧。
于是我们不是给别人定了罪,比如都是别人对你不好,都是别人的错;或者是不知不觉就给自己定了罪,都是我的错,都是因为我做错了什么才导致了不好的事情发生,这就产生了内疚。
当你有内疚时,你没有爱。当我们有这种深深的内疚,对孩子的内疚,对父母的内疚,对其他人的内疚,或者是对自己的自责的时候,我们是没有爱的,我们既爱不起来别人,我们也爱不起来自己。
b罪咎惧它不是真的!
我们要从心里面明白,面对任何事,我们无须内疚。我们要从心底里明白,我们没有罪。我们不要给我们自己定罪。
我们每一个人,我们和身边的人发生的任何事,都是灵魂在这个物质世界上相互来配合的演出。人与人彼此之间不是陪伴就是提醒。
只有我们不断的告诉自己,罪咎惧不是真的,一次次给自己的心灵松绑,我们才有可能最终不定别人的罪。
c当你觉察到自己又在给自己判定有罪的时候,你可以问问,是谁在内疚,现在是谁在内疚?
当我们有恐惧产生,或者说当我们有内疚产生,当我们觉得我们不如别人的时候,当我们觉得我们不应该怎么样的时候,你问一句:此刻是谁又把它当真了,此刻是谁又反弹了?此刻又是谁在做梦?
我们会发现那个有内疚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小我在我耳边的诠释。当你发现是小我在你耳边的叨叨叨的时候,你也无需评判小我,对小我评判的还是小我,你只需是看到它:噢,是它在叨叨叨。发现这一点,我马上就回到当下了,我的心马上就回来了,然后就一笑置之。
5 人生只有「一个问题,一种解决,救恩就完成了。」
最终极的问题即是人类「自以为」与生命的根源断绝了,营造出一个虚幻的世界,在那朝不夕保的处境中忙着不必要的自卫、投射与攻击,为自己带来了无边的烦恼,也为他人带来了无尽的痛苦。
最终极的解决之道便是「觉悟出你的本来境界以及你的永恒真相而已」,换句话说,没有神会定我们的罪,我们也从未「真正」失落过。一旦认出这一真相,我们就不再会终日忙着为自己辩护、投射、寻求补偿或赔补自己的罪过,回头便是那永恒不渝的「爱」。
6 【对话Shiiva】之131摘抄
从究竟角度来说,完整就是一体。当你从一体的角度出发,就是从爱的角度出发,一切就是美善的——这里所说的并非是世俗的善恶观,因为那仍然是站在个体的利益角度所做出的判断。
如果你把“变得更好”与“值得被爱”画起等号的话,就是在争取有条件的爱。
而你真正渴望的是无条件的爱。
爱,与“你好不好”,没有关系。没有一个条件叫作“你如何如何,才值得被爱”。你也不能给爱自己爱别人设立条件。
你什么时候才下决心不在爱之前制造障碍,并且坦然接受“你一直被无条件爱着”这个事实呢?
你希望别人能代替你接纳自己,能不评判你,能对你的出丑、恐惧、悲伤、愤怒一笑置之。虽然,这是你自己的责任,不该推给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