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斑马线是从古罗马庞贝城道路上供人行走的“跳石”抽象而来。从这点来讲,和今天要思考的软件系统中的播放按钮的形状的由来很像:也是从实物中抽象出来,成为约定俗成,渐渐随着实物的消失,而被淡忘了最初的由来。
顺便插一段,也有人对于斑马线起源于庞贝古城的“跳石”有异议。下图是“跳石”的照片:
有人认为这是用于雨天,道路积水时候,供行人走的跳石,而不是为了让行人穿过马路方便的措施。从上图的车辙印记来看,用来方便行人穿过马路的措施比较合理。
回到UI设计中,作为播放按钮的常用形状“向右三角形”的讨论。早前的卡带(磁带,如下图),播放的时候,磁带从左向右(注意下图有个向右的箭头标示了播放的方向)。
上图磁带播放器的按钮上,刻有向右的三角形,标示让磁带从左向右旋转,也即开始“播放”的意思。
后来多媒体计算机出现,在PC上进行多媒体播放的时候,为了让人们更容易的理解,解决用户“怎么用”的问题,在设计上,采用了拟物的手法,如把播放器的播放,也设计成类似实物按钮的方式,带有三角形的播放按钮,这让熟悉磁带播放的人们,很容易的理解电脑上的播放软件并上手操作。
拟物通过具像化的方式,让人们在数字世界中,通过拟物的标志,自然的联想到实物的作用,缩短学习周期,由此掌握这些拟物按钮等的使用。
不过,到了手机普及的时代,很多早前“拟物”设计对应的实物都已经消失了,数字原生一代,对于“拟物”没有了感觉,加上手机屏幕带来的UI设计方面的变革,需要抛弃“拟物”,用更加数字、简洁的方式来设计各种操作按钮。
另外,数字环境无处不在,对于怎么用,人们烂熟于胸,对于设计界来说,问题的重点从“怎么用”,变成了“怎么好用”。
所以,从保持延续性的,具有过渡性的角度来说,播放按钮,也就从刻有三角形的立体按钮的形式,变为只有“三角形”的形状。
对于数字原住民来说,对这些扁平标志的理解,就仅仅来自于数字环境中的“约定俗成“,而不再是对于实物的感知的延伸。换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些扁平设计的数字世界,就是数字原住民的原生环境。
数字环境的变化,让“三角形”的涵义也放生了变化,拟物时期,是源自磁带机播放时候,从左向右,在扁平时期,则是源自“播放时间线”的方向,从开始到结束,自然而然的是“从左向右”,因此,三角形按钮,获得了新的意义,不再与拟物有关联。
设计界也有些人不喜欢完全的扁平设计,坚持认为“拟物”的实用性,这里问题是,“实物”越来越少,比拟谁?更深层次的问题是,为谁设计,为见过实物的老一代,还是数字原住民的未来一代?
---
从拟物到扁平,正是数字世界附属于真实世界,到数字世界融入真实世界的转变。这种转变中,信息从浮现到变得重要,因此,也促成了强调信息,减少拟物对信息的干扰的扁平设计。
比如下面这个例子:
左侧是“拟物”性质的键盘,右侧是“扁平”性质的键盘,显然,从细节层面上,拟物键盘包含了过多的信息,相比,扁平键盘足够的简洁,只留下必要的信息,因而从界面整体上,右侧的输入诱导性、体验,要比左侧更好。
未来,数字世界将平行于世界,届时,设计的风格会从扁平到什么呢?
物对数字世界的影响力正在远离,数字世界正在自成一体。反过来,数字世界将会影响真实世界。
---
有趣的是,与UI上,从“拟物”到“扁平”不同,交互上,“拟物”的重要性正在加强。这就是Google推出的“Material Design“所要强调的。
(关键词:拟物,扁平,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