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国学感悟:
话题:
《中哲史北大》之“方以智哲学思想”
正文:
方以智
第一节 论“通几”与“质测”的关系
论学术,区别了“通几”和“质测”即哲学与自然科学。通几即是研究事物变化的深微根源的学问。质测即对于实际事物进行精细的考察以发现事物运动变化的固有规律。
哲学与科学是相辅相成的,决非相互妨碍。
在“通几”与“质测”之外,还有所谓“宰理”,即关于社会政治的学问。
方以智很强调总结前人经验智慧的必要性。“大成贵集”。
研究西方自然科学,反对传教士宗教思想。
第二节 方以智的自然观
《物理小识》→气一元论→世界统一于气,一切都是气。
特色是他提出“气形光声为四几”的新学说。总而言之,都是气;分而言之,是四种状态。
也讲“理”和“神”。理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神指事物变化的内在动力。理是丝毫不爽的,神是不测的,而不测之神即在不爽的理之中。
强调理在是中。理是物之理,离开物是找不到什么理的。
反对“舍物以言理”,也反对离器而言道。道器虽有区别,然而是不相离的。
《物理小识》中也谈到心与物的关系。他认为,心也是一物,而能认识天地万物。“舍物无心”。
讲神,有时把变化动力的神与人的精神作用的神混为一谈。
谈到空间与时间的问题,提出“宙轮于宇”的命题。空间与时间不是彼此独立的。
《东西均》首先重复了“离物无心,离心无物”的命题,进而认为太极就是心。
心是世界的究竟本原,心是最根本的。
方以智明确提出气理心的问题。他认为,理可统气,而理气又皆归于一心。心是最根本的。
气理心三者既有区别又是统一的,可分而不可分,不可分而可分。对于万物来说,气也是根本;但是心究竟是最根本的。
虽然主张“气理皆归一心”,但仍然反对离气言理、扫物尊心。
P362
方以智,字密之。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文人方学渐之曾孙,明末四公子(复社四公子、金陵四公子)之一。因家学渊源,博采众长,主张中西合璧,儒、释、道三教归一。
附一:
知行格-英雄之旅
日精进第300日(考研倒计时215日)
日阅读:读完《大学之道》,读《中庸》《中哲史北大》,将约二小时左右。
日锻炼:
日总结反思:
他强由他强,我自韬光养晦蓄力量。他装由他装,我自忍气吞声不慌张。
自知能力捉襟见肘,便须温良恭俭让,虚心求教,埋头苦干。路漫漫其修他妈的远兮,也要一步一步乐在其中。
心是世界的究竟本原,心安则世界安,心正则万事正。
从今开始,每天抄写《大学中庸》,以经典强化信念,以训诫存理灭欲,此为“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附二:
第二十五轮一周封闭计划:
时间:5月20日——5月26日。
具体:
1.遵循每日时间表。
2.6点半-9点,关机;尽量少进行碎片化阅读。
3.每日抄《大学》《中庸》。
4.学习、上课、备考、看书、写文及其他。
未来五年规划:专注国学,求学求真;读万卷书,韬光养晦;立德立言,写作演讲。
人生目标:进德修业的书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