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关于自认为代表忠臣君子的东林党与被视为祸国奸臣魏忠贤派系斗争的书。读这本书有助于了解大明朝晚期的政治形势,但作者讲的不够系统,不够深入,读来有舐皮论骨、盲人摸象之感。
东林党是中国古代文人政治集团发展的巅峰,他们高举忠君爱国的大旗,前赴后继排除异己,巩固地位收割利益。文人政治集团和皇权的目标理想并不一致,导致二者矛盾不可调和,关系最终破裂。明朝中后期,文人政治集团即将彻底掌控国家机器,皇权迫切需要一支新力量来平衡和制约文人政治集团,而武将难以信任,宗室日益腐朽,外戚地位太低,只有宦官是皇帝的贴心人、身边人,最忠于、最了解皇帝,能够帮皇帝办事,于是皇帝开始支持宦官势力。
政治势力其实无所谓忠奸好坏,都是那个玩意儿,关键看是否有利于国家。东林党主政,没做什么于国家有利的事,他们一方面排除异己,巩固政治地位,收割经济利益,减免大地主、大商人的税收,加剧土地兼并。另一方面用儒家礼教道德绑架限制皇权,给皇帝立规矩,把各种天灾的锅都甩到皇帝身上,让皇帝不敢越雷池一步,从而不断巩固文人政治集团的地位。魏忠贤主政,向大地主、大商人征税,增加了国家收入,农民的负担相对降低,农业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大胆提拔有能力的将领,稳定了东北局势,这是极不容易做到的事情。两相比较,高下立判。只可惜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文人政治集团掌握着时代舆论权和历史话语权,他们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咯。
崇祯皇帝登基,第一大昏招就是灭掉魏忠贤,自断臂膀。东林党重新上台,他们马上废除了向大地主、大商人征税的法令,将国家税收负担全部转移到农民身上并不断追加,严重激化了社会矛盾,这是明末天灾人祸、暴乱不断的第一大恶因。皇权代理人被拔除,皇帝本人直接站到了文人政治集团的对立面,双方展开了拉锯较量。表面看皇权占据主动,对文人官僚杀伐果决,想办谁办谁,但此时的皇权只能依靠文人政治集团来治理国家,谁上谁下其实没有什么区别,于文人政治集团整体利益毫无损失。皇帝工作越来越积极、很努力、想作为,文人政治集团则越来越消极、不配合、磨洋工,上上下下,离心离德。到了国家形势不可为之时,崇祯皇帝看清了文人政治集团的真面目,他说:“朕非亡国之君,诸臣皆亡国之臣。”只是悔之晚矣,徒唤奈何!
崇祯皇帝自缢煤山,君王死社稷。该轮到文人君子们表忠孝了,他们也惺惺作态了一下,想投水自尽,只是伸出脚丫子刚沾了一下水,就惊呼一声“水太凉”,然后赶紧穿好鞋子,转身颠儿颠儿的投入了满清爸爸的新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