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为什么人人都该学点心理学
心理学 —— 跨学科研究人脑思维的特点以及和现实生活的关系。
我们很难学会质疑自己的判断,而总是能找到其他为自己辩护的理由。
大脑是我们最重要的工具,要正确利用这个工具,唯一的途径就是去了解它,尤其是了解它的弱点。
我们思维的弱点:① 人总喜欢沿袭以往习得的经验,并通过类比来进行外推。② 人喜欢从关联当中寻找因果。③ 人类的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的思考。
第一篇 暗时间
【暗时间】
投入 = 时间 X 效率
看书并记住书中的东西只是记忆,并没有涉及推理,只有靠推理才能深入理解一个事物,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这部分推理的过程就是你的思维时间,也是人一生中占据一个显著比例的“暗时间”。
为什么专注的人比不专注的人在时间利用效率上高得多:① 任务切换需要耗费许多额外的花销。② 大脑在开始一件任务的时候必须要有一定的时间来热身。
能够迅速进入专注的状态,以及能够长期保持专注状态,是高效学习的两个最重要的习惯。
【设计你自己的进度条】
如果你对整个目标的几大重要步骤有清晰的界定,能够对每个步骤的耗时做出靠谱的上界估计,你就不会对不确定的未来,不确定的时间投入感到恐惧,就不会被这种不确定感压迫到过早退出。
绝大多数情况下你并不孤单,你遇到的问题早就有人遇到过,你踩过的坑里尽是前人的脚印。
兴趣遍地都是,专注和持之以恒才是真正稀缺的。
别怕不知道当做没有。
【如何有效地记忆与学习】
你所拥有的只是并不取决于你记得多少,而在于它们能否在恰当的时候被回忆起来。
事后能否提取记忆严重取决于提取的线索是否丰富,以及在回忆的时候是否重现了记忆时的线索。
建立记忆提取线索的方法:① 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之后理解得更深刻。② 总结知识时,应利用适当的抽象来得出适用范围更广的知识;思考问题时,应对问题进行抽象,触及其本质。③ 创造回忆的机会(与人讨论及分享,整理笔记对知识分类,写作加入自己的思考)。④ 替代经验和虚拟经历法(努力设想自己处于别人的境地,经历别人所经历的事情)。
如果你想真正得到一些知识,最好过滤一下你的信息,否则你只是在别人的思考中得意。
【学习密度与专注力】
如果表层意识和潜意识都能专注同一件事情,也就是俗称的完全投入,这个时候的效率就能翻倍。
做到专注的办法:① 长期刻意的专注力训练。②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③ 不让生活中其他细节干扰。
【一直以来伴随我的一些学习习惯】
选书的时候只看经典,挑书要比挑老婆还要做足功课。
写读书笔记,记录自己看书时的思考,和书里的好例子。人与人学习上的差距不在资质上,而在于花在思考的时间和思考的深度上。
学习一项知识时必须问的三个问题:它的本质是什么?它的第一原则是什么?它的知识结构是怎样的?
学习中每个阶段要问自己“到现在为止我的收获是什么”,要把收获给一个不懂的人讲明白,并且这个人会经常反驳你的讲解。
设想若干年后你会在做什么事情,需要哪些技能,现在就开始准备。
重视知识的本质,抓住不变量。
经常总结最近得到的新知识。
根据主题来搜集书里的精彩观点,并且这些资料也要按照主题进行分类方便检索。
在看到别人讲的问题的解决方法之前,打住,自己合上书,使劲的想一想我自己能想到什么解决方法。
书分为两类:知识技能类书籍,思维认知类书籍。抓住知识中的不变量 —— 本质知识,因为本质知识是使用的最为广泛的工具。
【我在南大的七年】
困难只是最正常不过的生活状态,而一步一步跨过障碍则是最简单最正常的方法。
买书不用心疼,因为是长远投资,收益远远大于这点金钱投入。
如果觉得做不下去了,就硬着头皮坚持做,然后就类似麻木了,适应了,那种望而却步的感觉会逐渐自动退去。
看一个人,只要看他读的书和见的人。
第二篇 思维改变生活
【逃出你的肖申克(一)亲身经历才能明白?】
所谓“活学活用”,就是那些善于抓住知识本质,触类旁通,将道理外推到表面不想似但本质一样的问题领域之中的人。
为什么你的大脑会跟你过不去呢?很简单,没如果你感到满足的话,就不会去进取,在一个残酷的有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中,你的这种不思进取的基因很快就会被淘汰。因此,我们常常需要用理性的声音去说服内心的原始人。
看重过程,而不是看重单次的结果 —— 因为再好的过程也可能会偶尔失利,但从长远来统计,好的过程总体上必然导致更好的结果。
我们平常的决策与判断强烈地依赖于情绪系统的输出 —— 正确的做法不是一概而论地听取直觉的意见或一概而论地不听取,而是将它当作参考,然后利用自己的理性大脑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检验(Critical Thinking)。
我们在大脑中走得越远,在现实中就走得越稳。我们在大脑中失败的次数越多,在现实中失败的次数就越少。
人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就是能否从别人的错误中学习,往往是这类人能够迅速走在别人的前面,在别人跌倒的地方跳过去,而不是将别人趟过的泥潭再趟一遍。
【逃出你的肖申克(二)从视觉错觉到偏见】
当大脑中的两个假设相冲突的时候,更强硬的那个获胜。
生活中有多少误解是由于对别人的意图的误读而导致的呢?我们常常不可避免地陷入对自己推断的过分信任的陷阱,一旦脆弱的自尊被触发,接踵而来的便是一连串情绪化的、自动化的行为。
有时候打破这种偏见的唯一途径就是开阔视野,多积累知识,以及和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人讨论。
正如机器学习方法的偏见来源于训练数据集,我们头脑中的偏见也来源于我们大脑中神经网络的训练数据集 —— 现实生活。
如果现实世界背后的模型本来就是“有偏”的,假装不引入“偏见”本身就是“偏见”。
为了弥补因为个人经验的局部性而导致的偏差(知识和经验的遮蔽效应),必须时刻用这两句话来提醒自己 —— 这只是一种可能,但未必是唯一的可能。想不出解释并不意味着就不存在其他解释。
【逃出你的肖申克(三)遇见20万年前的自己】
进化时滞效应 —— 进化年代较近的大脑模块和较久远的模块之间要达成完美沟通需要一定的时间(因为大脑模块的发展是经过一代代的自然选择来构建出的层叠结构),在达成完美沟通之前变回造成多个模块之间面对同一个问题决策不一致的问题。
这就说明主管行为的并不仅仅是你的[认知模块],[认知模块]发完话之后又自会有更强大的[情绪模块]藐视“上级”的决定。
我们对事物的热情来自于我们的情感系统,没有这个系统的支持,我们很难在一件事情上持之以恒地专注投入。
我们对于未来的惩罚和收益都估计不足,倾向于就眼下的损益进行决策。这就导致我们天性在决策方面目光短浅。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生活在信息社会的远古人。
GTD的原理正是如此:通过提供不断的进展,让执行者意识到事情正朝向完成不断迈进,这种正面趋势所带来的积极情感能够进一步激励个体把事情执行到底。
上帝给了我们一个过了时的原是大脑,但同样也更新了我们的新皮层,能否不被20万年前的自己绑架,取决于你是否认识到关于大脑的进化历史,和能否正确使用你的理想大脑。
【逃出你的肖申克(四)理智与情感】
我们的理性大脑非常善于对自己的行为作出立即的、看上去合理的解释。
你的耳蜗感受到“你最好的朋友叫什么名字?”这句话所产生的的空气振动 --> 将其转化为神经电信号,传入大脑中的听觉中枢 -> 经过Wernicke区域,对信号进行解码和理解 --> 在大脑中的茫茫记忆库中检索出正确答案。
如果你多去接触这些无毒的蛇,多抓几次你就不会怕了,这叫去敏感化。去敏感化是你的原始大脑所懂得的语言,只有这种方式才能较容易地说服你的原始大脑。
只要我们的情绪大脑首先认定了一件事情,我们那点可怜的理性思维便很容易屈从于情绪大脑发下的命令 —— 把事情往利于自己的方向解释。
只要有一种解释是对自己有利的,我们便不想去推敲和反驳,再漏洞百出的事情看上去也不无可能,而且只要有一种解释是有可能的,我们就认定其一定是的。而对自己不利的解释,我们或者忽略,或者则会异常仔细地去推敲,抓住一个细小漏洞则相信已完全推翻了该解释。
我们每个人大脑中都有思想钢印,这道钢印由经验打造,用自尊来维护,牢不可破,比钻石的硬度还要高。
Artemus Ward说:并不是那些我们不知道的事情让我们陷入麻烦,而是那些我们认定自己知道,却实际上是错误的知识,让我们陷入麻烦。
客观意味着承认存在未知信息的可能性,理想意味着能够从对立面的视角去看问题和思考。① 学会质疑自己的判断,假设自己是站在对立面的立场上帮他说话。② 试着去理解错误的一方为什么会错,为什么会有那样的看法和认识。
能够改变既有的习惯,依靠的不是自制力,而是知识。
如果我们可以通过学习一些基本的心理学知识,获得一些方法,通过这些方法,我们便有可能成功地绕过甚至克服我们大脑天生的缺陷。
【书写是为了更好的思考】
如果你逼着自己将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写下来,看着自己写的内容,试着进一步拓展它们,就有可能在理性的道路上走得很远,很远。
【为什么你从现在开始就应该写博客】
用博客的形式记录下来对你有价值的思考,会带来很多好处,却没有任何明显的坏处。
什么时候你就该深入反思去触摸问题本质了?① 我强烈地觉得它是对的,但我却说不出所以然来。 ② 我强烈地觉得这个说法有问题,但我却说不清它为什么有问题,到底哪里有问题。
去教一个完全不懂的人,则是一种最强大和彻底的反思途径。
我们所能做的最差的一个决策莫过于停止一件没有任何坏处,却有一大堆好处的事情。
只做你最感兴趣的事情,钱会随之而来 —— 让你自己成为一个持续学习和思考的人,并只写你真正思考和总结之后的产物,其他一切就会随之而来。
写文章的禁忌 —— 立即停止在你的文章上碎碎念,阅读的人希望得到声音而非噪音!
意志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有正确的方法,而非天生。
问题的困难程度不在于想通之后还觉得有多难,而在于从你觉得它难到你觉得它简单需要耗费多少思维体力。
书写是更好的思考,讨论是绝佳的反思。
能够把问题长时间停靠在潜意识中是一种技能,能够带来很大的好处,停留得越长你越琢磨得透彻,比别人看到的就越多 —— 对于我认为有价值的问题,我会让它在意识或潜意识中待短则一个星期,长则一个月,利用吃饭走路的时间琢磨。
【我不想与我不能】
因为因不想做而不做某事,这是一个天经地义的理由,你不会承认自己是因为不能做所以不去做的。你“不想做”并不是因为真正的不想做或没兴趣做,而是对“不能做”的一个妥协。
俗语有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说的就是我们付出努力是为了增大结果发生的几率,而不是为了那个不确定的结果。增大成功的几率,本来就是我们付出时间的原因。
【遇到问题为什么应该自己动手】
遇到困难时大脑就会认为失败的可能性很大,不如放弃。这是一个聪明的经济决策,去权衡性价比应该是每个经济个体的原则。然而这个决策笨就笨在,它把困难评估的过高了!
我们擅长评估体力活,但是对学习新知识的困难程度的评估却很不在行,因为大部分知识都是需要等你掌握之后才会“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
Unknown Unkonwn —— 你不知道你不知道。
生活就像一条漫长的跑道,在你遇到障碍的时候,如果你总是选择绕过,那么你最终将越来越发现只能绕开障碍,而无力搬开。如果大多数时候选择搬开障碍,虽然表面上来看,跟那些绕过障碍的人相比,你的速度慢了很多,但随着你越来越熟练于解决障碍,最终你的速度将远远超过总是抄近路的。
很大程度上,你遇到的每个问题都不是孤立的,既然你遇到了某问题,那么很大的可能性是你以后还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如果选择总是问别人的话,下次你还得继续问别人,每次直接问到问题的答案同时意味着你永远都要靠别人的大脑来获得答案。
困难的路越走越容易,容易的路越走越难。
【什么才是你的不可替代性和核心竞争力】
孟岩:如果这种组合,1)绝无仅有;2)在实践中有价值;3)具有可持续发展性,那你就具备核心竞争力。当设计自己的发展路线时,应当最大限度地加强和发挥自己独特的组合,而不是寻求单项的超越。
刘未鹏:这种知识技能组合具有相当程度的不可替代性 —— 专业领域技能(专业领域专家,例如AI) + 跨领域的技能(表达沟通、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 + 学习能力(持续学习、思考新知识) + 性格要素(专注、自省、谦卑、好奇心)。
第三篇 跟波利亚学解题
【跟波利亚学解题】
如果一个联想能够得到某个性质,并且这个性质能够将问题网上归约一层,或者将条件往下推导一层,这个联想就是有用的。所有的启发式思维方法(heuristics)实质上都是为了联想服务的,而联想则是为了从我们大脑的知识系统中提取出有价值的性质或定理,从而补上从条件到结论、从已知到未知之间缺失的链环。
首先我们把需求求解的问题本身当做条件,从它推导出结论,再从这个结论推导出更多的结论,直到某一个点上我们发现已经出现了真正已知的条件,这个过程称为分析。有了这条路径,我们便可以从已知条件出发,一路推导到问题的解。
莱布尼兹:在我看来,没有什么能比探索发明的源头还要重要,它远比发明本身更重要。
波利亚在《How To Solve It》中提到的一些启发式思考方法:
1、时刻不忘未知量 —— 时刻别忘记你到底想要求什么,问题是什么。
2、用特例启发思考 —— 通过考虑一个合适的特例,可以使得问题的条件确定下来从而便于通过试错这样的手法去助探问题的内部结构。
3、反过来推导 —— 如果原问题不容易解决,那么归约后的问题也许就容易解决了,通过一层层地归约,我们会发现,离已知量越来越近。
4、试错。
5、调整题目的条件。
6、求解一个类似的题目 —— 为了便于脑中的知识结构真正能够“迁移”,在记忆掌握和分析问题的时候都应该尽量抽象地去看待,这样才能够建立知识和本质联系,才能够最大化联想空间。
7、列出所有可能跟问题有关的定理或性质。
8、考察反面,考察其他所有情况。
9、将问题泛化,并求解这个泛化后的问题。
10、意识孵化法 —— 把问题吃透放在脑子里,等我们下意识把它解出来。
11、烫手山芋法 —— 把问题扔给别人解决。
充分挖掘题目中蕴含的知识,是解题的最关键步骤。本质上,所有启发式方法某种意义上都是为此服务的。
<一点思考>
1、联想的法则。
① 事实上,不需要借助于认知科学,单单是通过对我们自己思维过程的自我观察,也许就已经能够总结出一些重要的规律了,也许,对自身思维过程的反观真的是人有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
② 知识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们提供给了我们解决问题无以伦比的捷径优势,另一方面知识却也是思维的桎梏。
③ 无论是在解题还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是不是已经掌握了这个知识最深刻最本质的东西”是非常有益的。
2、知识,知识。
3、好题目,坏题目。
事后偏见 —— 一旦知道结果之后,所有指向结果的证据看上去都那么显然和充分,而同时所有反结果的证据看起来都那么不显然和不充分。
4、一个好习惯。
① 当我们集中注意力在某一个过程上时,其他的过程就会收到抑制。而借助于纸笔,将思考的东西写下来实际上就是扩充了我们的工作记忆,增大了思维的缓存。
② 一句话写到纸上,被视觉或听觉模块接收,再认知,跟在心里默念所产生的神经兴奋度是不一样的。
③ 把思路写到纸上,可以让我们回头察觉到什么地方犯了想当然的毛病。也可以在走不下去的时候回头看看,也许可以发现另一种可能。更加可以体悟那些关键的想法背后所发生的心理活动,总结思考中的重要的一般原则,分析思维薄弱的环节。
5、练习,练习。
① 练习最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将外显记忆转化为内隐记忆。解题是一项涉及到人类最高级思维机制的活动,其中尤其是推理(归纳和演绎)和联想,而联想又是最麻烦的。良好的思维习惯至关重要,而反省加上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则是最终养成良好思维习惯的途径。
② 练习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增加领域知识。
6、启发法的局限性。
① 辅助联想起 soft konwledge:一个是通过引入简单的特例,蕴含的线索会激发起对既有知识的联想,一个是对题目进行变形,会产生新的视觉和语意线索。启发式方法相当于带入了一种新的神经调控回路,首先它增加你联系到砖头的属性维度上的可能性,一旦语意概念被激活起来,从A联系到B,B再到C的联系就被激活了。
② 辅助探索出 hard knowledge:将注意力集中到问题的结论中蕴含的知识上,一旦你开始关注可能从结论中演绎出来的知识,你就可能得到 hard knowledge。
7、总结的意义。通过反思解题过程中的一般性、跨问题的思维法则,抽取本质知识。
【锤子和钉子】
心中有锤,就容易为其奴役。始终莫要忘记提醒自己 —— “问题是什么?”
对待工具,我们换一个态度,仅仅将它看作我们工具箱中的又一件工具,就可以客观地评估它,视具体情况而使用了 —— 始终别忘记自己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Why 永远在 How 之前。
如果你专注于你想要解决的问题,那么你所看到的东西就会呈现出以往你没有看到的一面。
把自己变成钉子,这就是顿悟(Eureka)的奥秘。
【鱼是最后一个看到水的】
人是有很强的适应性的 —— 人倾向于在既有框架下去解决问题,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很难觉察到框架约束的存在。
普通人遵守规则,牛人无视规则,伟人创造规则。
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的人比比皆是,把复杂的事情搞简单的人凤毛麟角。
不要觉得不用设计模式就不够好不够强大,以尽可能简单的方式完成任务才是王道。
学习编程重在学习基本的概念和素养,这些是长期稳定不变的东西。投入精力学习特定的细节,学得越细,就越是容易淘汰。一旦掌握了基本概念,要用到细节的时候,细节自然会各就各位。
脱离语言思考,使用语言实现。
【知其所以然】
我们要的不是相对论,而是诞生相对论的那个大脑。我们要的不是金蛋,而是下金蛋的那只鸡。
对算法发现过程中的任何一个关键步骤(尤其是本质)的回忆都可能使我们能够自动动手推导出剩余的内容。
【为什么有必要知其所以然】
在没有明白别后的证明之前,任何一个定理对你来说都是等价的 —— 等价于背乘法口诀。
对于每个问题都必须真正弄清楚以下几个问题的答案:
① 为什么这种解法是对的?
② 为什么那种解法是错的?
③ 为什么这种解法不是最优的?
④ 证明为什么没有更优的解法?
如果你10分钟就“理解”了,那么百分之百只是背了课文而已。
你可能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