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意被别人评价为“怂”,因为如此我们必然已经被认定为是一个没有坚定立场、容易妥协认输并缺乏坚持和毅力的人。我想一个如此德行的人必然是不值得ta人深交和视作可信任协作的人。这样的人一定是缺乏自信和坚定自我价值主张的。
那么“认怂”是不是特别不好的事态呢?其实我个人认为抛却常识性的理解,换个思维去考虑未必就一定是不好的。“怂”字上“从”下“心”,可以理解为是按照自己的内心行事的态度,从这个角度来看待“怂”的姿态就未必有什么不妥。至少从个体的立场出发我们没有违心的做人做事,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心安理得,当然也许未必完全符合大众公德,但我们不是圣人总得有自己自私的时刻,只要我们违背的不是大是大非的原则。
生活里的挫折特别多,一个人要成长成熟就必然经历许多我们并不期待的人和事。我们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未必一定要用坚强和无不可战胜的姿态去对待,非得攻克不可。这样我们很容易被生活伤害得伤痕累累,事实上面对有些超出我们能力和承受程度范围外的困难,我们还是可以选择绕过去的,如此我们并不是逃兵,这只是不同的解决办法。人生有太多的分支选项,所以没有必要具备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心和遇事态度。
“认怂”同样是一种有益的人生态度,ta告诉我们需要分辨人生道途中那些事可为那些事不可为,我们必须把有限的时间、精力和爱意给予那些我们真正去要珍惜的人和事。如此我们的生活才会少些痛苦和遗憾,多些欢乐和幸福。
儒家认为“中庸”才是圣道,“认怂”是调和一切世俗宣讲积极态度走向“中庸”的良药。因此对我而言,生活未必全要以矛相攻,偶尔高举双手未必就是投降,只是用更真实的态度欢迎并接受生活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