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听完一堂课,有一个疑问,那就是我们喜欢听圣人或者创业成功的人分享他们总结的道理和经验,比如听樊登讲书,比如听道德经,学习的很多是心理层面的知识,同时,我们又在听一些有实操力的方法论,这两种知识有何不同?对我们来说,分别学习这两种知识是有什么样的目的性呢?
我是这么思考这个问题的:
无论我们听道德经、成功经验、或者学习方法论,目的都是学习知识,使自己能在某个领域的能力所有成长。那么要想获得成长的能力,步骤到底是什么呢?
第一步:提升认知;
第二步:找到模型或者抓手;
第三步:刻意练习,苦练基本功;
首先,道德经或者成功人士的成功经验,能够带给我们更多的是认知层面的提高,让你知道,竟然这个事情还可以从这么高的维度去思考。
其次,实操的方法论是我们能够达到这个认知的训练抓手,能够教会你达成目标的路径。
有了这个认知,又有了达到这个认知可以执行的路径,那么,剩下我们要做的就是稳扎稳打的实践和训练了。
比如我前段时间看到道德经里非常有感触的一个章节,讲的是优秀的领导者应该做成什么样子?书里是这么说的:“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辱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这里是说最优秀的领导者叫“太上”,应该做到什么程度呢?他能做到下边知道有他这个人,但是一切事情都不依靠这个人,而是下边人做所有事情都有章法,顺理成章。这样的领导者自己做的很成功,也很少发号施令,下边人都觉得是通过我们一起同心协力,一起把这个事情做成的。
一句话,醍醐灌顶,说的太对了,这不就是理想的管理者画像嘛!但是自己要怎么做才能达到这个程度呢?道德经理也没有说,老祖宗让你自己去“悟”呢!!
但是学了方法论的相关课程,我们知道做好管理者,有三板斧。基层管理者要做的是建团队,抓过程,拿结果没事任务的落地和执行层面,是从做事到人的单一模块;中层三板斧是懂战略,搭班子,做导演,是从战略到执行的转换,是资源协调和整合的多模块组合;高层三板斧是定战略,早突然,断事用人,是定方向和做决断的层面,用于培养高层的组织能力和建立完善的体系。
这些就是我们要达到优秀管理者的目标“太上”,可以行动起来的方法论和抓手,意识层面到了还不够,还必须有科学的方法加以支撑。
第三步就比较简单,但同样也非常重要,就是坚定不移的去执行,用这个抓手一遍一遍的套用和迭代,稳扎稳打的做好每一步,我们一定都能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