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是茅盾在1941年时的一篇托物言志类文章。小的时候,自己也曾学过。刚刚入职时,这篇文章还在教材中。后来,随着教材的改革,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消失。近年,部编版教材又将其选入初二语文。回头看看,也算是几经波折吧!
《白杨礼赞》是第四单元的第二篇作品,根据单元学习目标,结合学生学习现状,本篇文章设计为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学习文章的有感情朗读,同时抓住“礼赞”这条情感线索,从生长环境和白杨树的外在特点分析它的“不平凡”。第二课时,由外到内,将白杨树与人联系起来,促使学生理解什么是托物言志手法。同时,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
第一课时的学习,从几句古诗入手。在课代表预习检测完成后,从课题入手开始学习。抓住“礼赞”,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然后,采用个人展示读,分角色读,齐读等方式将找出的句子进行朗读。同时,穿插评价。在读的过程中,学生慢慢品出“以崇敬之情赞美”的味道。语文教学,读的训练绝不可少。
然后,引导学生从直接抒情的句子中,找出作者礼赞白杨树的原因。学生很快抓住“不平凡”,再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分析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和外在特点有何“不平凡”。
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抓直接抒情句子时,有人分不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方式。在朗读课文中,能看出,第一次读时,学生对于“有感情”三字并不重视。后来,结合同学老师的评价,才能真正投入情感朗读。在理情感线索,分析所托之物的特点时,学优生表现优秀,其他学生学习显得还是比较被动。
第二课时的学习,从对白杨树的外在特点与课后《题白杨图》一诗的对比阅读中切入,使学生对于诗歌语言和散文语言有所感悟。然后提问:“作者白杨树的特点,其目的只是为写树吗?那从白杨树的枝干叶皮的特点中,可以看出白杨树有什么品质?用课文第七自然段的词语或句子回答。”然后出示文章写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重点引导学生对于“托物言志”手法中“物”与“志”之间的联系,有更明确的认识。使学生弄清楚本体与象征体之间的关系,然后怎样由具体到抽象。以一个四句口诀做结,同时开展课堂训练。最后,推荐阅读《松树赞》。
从课堂学习过程中,能看出,学生对于本文中象征手法的作用能够理解。在区分象征手法和比喻时,有学生在理解时有困难。作业的片段训练,主要问题是学生在对物的描写上普遍不够,导致由物及人时显得很生硬。
茅盾笔下的白杨激励了很多投身革命的年轻人,希望我的学生也能从白杨身上获取力量,让自己平凡的日子,变得有意义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