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中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说的是一只饥饿的狐狸路过果林,看见架子上挂着一串串葡萄,垂涎欲滴,可是却摘不到,只得悻悻离开,嘟囔着:“葡萄还是酸的。”
在西方,这个故事甚至被引入了词典,“sourgrapes”(酸葡萄心理)就由此而来,是指得不到的就说不好。而心理学中也借用了这个术语,用来解释人类心理防卫的一种机制——合理化的自我安慰。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时常会处于那只狐狸的境遇。比如,一个公司职员很想得到更高的职位,却总也得不到提升,为了保持内心平衡他会自我安慰:职位越高,责任越重,还不如现在工作轻松,乐得逍遥自在。
与“酸葡萄”心态相对应,还有一种心态被称为“甜柠檬”心态,它指的是人们对得到的东西,尽管不喜欢或不满意,也坚持认为是好的。比如,你买了一套衣服,回来后觉得价钱太贵,颜色也不如意。但你和别人说起时,你可能会强调这是今年最流行的款式,即使价格贵点也值得。
心理学上有一个实验,本来是为了对“每个人对事情的兴趣,是否影响到了工作效率”的课题进行研究,但是间接证明了“酸葡萄甜柠檬定律”的存在。
心理学家招募了一批大学生来做一些枯燥乏味的工作。其中一项是把一大把汤匙装进一个盘子,再一把把地拿出来,然后再放进去,来来回回半个小时。还有一项是转动计分板上的48个木钉,先把每根顺时针转四分之一圈,再把它转回,也是反反复复进行了半个小时。
工作完成后,实验者会分别给予被试者1美元或20美元的奖励,并要求他们告诉下一个来做实验的人这项工作十分有趣。
奇怪的是,实验结果却与一般的预期相反,得到1美元奖励的人反而认为工作比较有趣。
这似乎证明了,人们对已经发生的不好的事情,倾向于通过自我安慰,自我欺骗,把它的不愉快减轻。
这不由得让我们想起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我们都知道阿Q有一种独特的精神胜利法,被称为“阿Q精神”。比如阿Q挨了假洋鬼子的揍,无奈之余,就说“儿子打老子,不必计较”来自我安慰一番,也就心平气和了。
过去,这种明显的自欺欺人心理,成为人们的笑谈,遭到否定和批判。但是,今天的心理学家认为,适度的精神胜利法在心理健康方面是非常有价值的。
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那样不愉快的事,有很多事情是我们无法左右、无法更改的。
那该怎么办呢?难道就要为此一味地愁苦、懊恼么?那显然不利于身心的健康,也不利于事情的解决。这时候,使用一下阿Q精神,安慰一下自己,对于心理调节可能非常有效。实际上心理健康的人,多少都需要点阿Q的精神。
对于同一件事,如果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心情也会不一样。现实生活中,几乎所有事情都存在积极性和消极性,当你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如果只看到消极的一面,心情就会低落、郁闷。这时,如果换个角度,从积极的一面去看,说不定能转变你的心情。
比如当你感冒时,与其为一时的痛苦而烦恼,不如想一想,感冒可以使人的自身免疫力提高;当你遇到挫折时,应该看到失败是成功的前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也是一种收获;当遇到倒霉事时,你可以想一想那些比自己更不幸的人……
有一次,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家中被盗,他的朋友写信来安慰他。他在回信中说:“谢谢你来信安慰我,我现在很平安。感谢上帝,因为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贼只偷去我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
瞧,凡事换一个角度去看,事情就显得不一样了。
当然,如果事情还有改变的余地,我们就不倡导进行自我安慰,而是要面对现实,主动去改变现状。
四肢会说话,眼神能杀人——身体语言
某公司企划部经理秘书小琴拿着一份文件,去请新来的经理批阅。没想到在新经理的办公室,她打开文件夹时,不小心碰翻了经理的茶杯,茶水淋了经理一裤子。她吓得不知所措,等待着经理对她大发雷霆。可是经理一句话没说,只是狠狠地瞪了她一眼,并示意她出去。
就在两个月前,小琴因工作上的一个失误,被前任经理训了一顿,可是她走出办公室后却一身轻松。而这次情况却不同,新任经理什么都没说,那不满的眼神反而让她心里打鼓。她忐忑不安,一会儿担心会被扣发奖金,一会儿又担心会被调离岗位。
为什么发脾气的经理不让他害怕,不发脾气、仅仅瞥了她一眼的经理反而让她害怕呢?
这是因为前任经理采用了有声语言,把自己的坏心情已经传达了出去,让小琴知道这件事已经结束了。可是新经理采用的“身体语言”,只表示了他的不满,至于怎样处理却表达得很模糊,让人不知道其含义是既往不咎了,还是“等一会儿再收拾你!”
人人都知道,语言是我们沟通的常用工具。语言是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思想和情感的交流工具。我们一般都以为,它体现了人类作为万物灵长的独特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