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这本书,是因为书中说:这世界中各科知识之间深藏着统一性、连贯性,我是深表赞同的。
一
理论就是一种逻辑,关键我们自己能理解、能自圆其说,而且也能解释很多现象;有时候,我们只当它是一种记忆、理解的工具就好;毕竟我们只是当下环境的产物,就象手头有什么只能吃什么,水到零下就会结冰一样;理论会随着我们认知的深入,而不断修缮。
有时候,宇宙的运行可能不是线行的,而是一个圆形的,没有起点与终点,就象到北极找不到北。“宇宙大爆炸”(十九世纪上半叶,宇宙认知新理论)后,出现了时间与空间,给我们带来了一种似乎是线形运作的印象。但是它确实能解释目前很多现象,科学发现也在佐证。
二
宇宙起点之前,只有原子那么大。怎么形容呢?就象一个苹果,“如果把它扩展到地球那么大,那么组成苹果的每一个原子的体积就相当于最初的那只苹果。”--理查德·费曼
三
宇宙大爆炸瞬间(约10-34秒至10-32秒间,宇宙以超光速(光速大约为每秒30万千米)膨胀出自己来;当然,我们本身的宇宙,也可能只是多元宇宙中的一个。
四
大爆炸首先产生的是能量;接着,随着膨胀,温度降低,环境变化,同质性被打破,产生微粒;微粒子以两种形式出现,物质和反物质,几乎等量。相异的粒子结合、碰撞,依然转化为能量,不相异的就组成物质,产生夸子(构成质子、中子)。
在高温下,能量与物质可以互相转化(能量守恒定律)。在冷却过程中,能量凝聚成物质。
五
接着产生电子。随着宇宙膨胀的速度减慢,在大爆炸之后的几秒钟内,电子出现了。电子带着一个负电荷,而质子(由夸克构成)带着一个正电荷。电子与质子之间的关系由宇宙的一种基本力——电磁力所控制,电磁力也出现在宇宙历史的第一秒之内。(宇宙三大基本力:核力、电磁力、引力--(多了也记不住),然后再衍生、变体其他力。)
六
大爆炸30万年之后,随着宇宙的不断膨胀,宇宙的平均温度下降到4000℃(温度的变化或是宇宙最根本的转变原因之一)。在宇宙间流动的光能量(互异粒子碰撞转化为能量)大为减弱,使得带正电荷的质子能够捕获带负电荷的电子,产生稳定而中性的原子。中性原子不再与其他能量互动,能量与物质分离,“能量世界”中多了一个“物质世界”。光量子(能量)也能在宇宙中自由地飘荡,直到如今。
(能量是能量,物质是物质;物质转能量容易,比如燃烧(所以为什么说温度变化或是宇宙转变的根本原因),能量转物质难(需高温)。或者说,物质是一种细节、个体,能量是一种轮廓、视野、精神,具体到模糊容易,模糊到具体难(尽是各种想象了,这世界本来就是一体的;有时想技能达到大师级别的,都是灵与肉能够互化的。)
七
最早出现的原子极为简单。大部分为氢原子,由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构成。还有三分之一的氦原子,氦原子由两个质子和两个电子构成,也有一些更大一点儿的原子。所有的原子都很微小,直径约为一千万分之一厘米。但它们内部仍然主要是真空。质子和中子结合在一起形成原子核,电子遵循着自己的轨道在远处围绕着它们运行。
大爆炸30万年后,所有的创造物元素都已经出现:时间、空间、能量,以及物质宇宙的基本粒子,包括质子、电子和原子核;大部分基本粒子组成了氢原子和氦原子。接着130亿来,就是这些创造物元素,组成不同范型,不断形成和消亡。所以我有时候常说:“生命就是一种有序”。
八
佛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色”代表现象,有形之物;“空”代表无形之物;“异”即“离”,“不异”意“不离”。
“色不异空”,就是有形之物都是无形而起,“有形”只是“无形”的显现;
“空不异色”,“无形”的显现又离不开“有形”的衬托,就象黑与白。实际上,也就是“有形”就代表一种“无形”,反之一样(“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佛意是指我们生存在当下,就要时常觉察到无我,无常的道理,才能彻悟人生的“空”性。不管如何坚固、豪华、伟大的东西,其实都没有实体性,它只是因缘组合的现象而已,唯有超脱心中的执着,人生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受” 是指感官接受刺激,即是领取纳受之意。对于顺境与逆境的领纳感受,它可分为身受和心受。身受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乐、舍三种感受。
“想”即是看、听、接触东西时,会认定所对的境有一定的相貌,然后为它安立名称,生起认识的心理。
“行” 是造作,驱使心造作诸业,有“善、恶、无”三种,为一切心之作用;
“识” 能够知觉外面境界的心,称为识,意识,形成概念等等。
--百度
“受想行识”都是这样。
宇宙大爆炸:
191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