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婉璐
表面营生人人都会,可在光鲜亮丽的皮囊背后,是残破的生活,是陈旧不堪昏暗发霉的人性。自我认同谜团下是失常的异端世界,由集体无意识带来的伤痛是阴暗面的扩张,那些阴郁的阳光和逼仄的空间,是人性的荒诞之美,让人能选择想要成为的本质。
一,不被认同者的哀曲——《怪房客》
这是著名导演罗曼·波兰斯基的作品,经历过如地狱般集中营摧残的他无疑对人性有着最为深刻的理解,并在影片中将其刻画的入木三分。在一切外来与自身的暗示之下,主人公在现实与幻像中摇摆不定,被周围无形的力量所裹挟,直至完全失去对自身的认同感,懦弱又一直处于被压迫底端的他,最终成为了冷漠世界的牺牲品。
趋同性无疑是具有毁灭意义的。男主角和真相兜兜转转,一步步迷失了自我,走入恶的圈套中,成为心怀鬼胎的人们所期待的模样。他穿上了前任女房客的裙子,带上假发,模仿女人的声音,仰拍的大特写使其面孔失真,男主的内心也逐渐扭曲。当他终于想要反抗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无论如何都逃不出这个怪圈了。
波兰斯基的电影往往都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性,比如影响了他一生的《罗斯玛丽的婴儿》,比如狠狠斥责残暴纳粹的《钢琴家》,他的作品中始终透露着对人性的探讨和无奈。对于《怪房客》来说,大多数人面对他人的灾难时,总是以一种幸灾乐祸的心态,社会的主流趋向让他们麻木,甚至是心安理得的作恶。这种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恶行,而是发源于内心深处的隐秘丑恶,人们常以这种恶宣泄私愤,以为是光明正大的理由。
直到如今,人性依旧艰深晦涩,但波兰斯基的电影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一个失去身份认同感的人,在陌生的环境下如何生存,是暴力反抗,还是温顺服从,最终的归宿只能逃离或毁灭是吗?
二,藏在黑暗夹缝中的未来——《铁皮鼓》
“以写作抵制遗忘,以黑色预言描述真实历史面貌,”君特格拉斯对纳粹的理解带有着自传性质,在《铁皮鼓》中将其对人性的折磨与考验描绘的淋漓尽致,暗示了个体与民族的精神自省。而著名导演施隆多夫将书改编成了电影,用荒诞的手法批判西德社会,用对“多余人”的悲歌反思当时的社会矛盾。施隆多夫用怪诞美学的手法深入探讨关于民族自我以及自我身份的迷失。
奥斯卡母亲的出生是带有原罪的,这种祖传的身份荒诞性也导致了他与生俱来的扭曲,出身往往成为一个人身份的胎记。影片以孩子的视角讲述故事,从战争的残酷中看到童真,同时也表现了战争的冷酷无情,使幼小孩子的心灵受到沉重的创伤,让观众们从无辜的眼神中获得反思。
影片始终带有着荒诞色彩和历史的虚无感,用荒诞的语言表现真实的社会。而世界与人类的生存本身就具有荒诞性,《铁皮鼓》的创作形式又使它不突兀,一切都理所应当。三代人的家族史与时代紧密相连,外祖母在影片开头和结尾都在那片土地之上,她与土地紧密相连,生命从内部被撕裂,这也是战时一切普通人的缩影。导演选取原著中最精华的部分,加入自己的再创作,使作品能将文字传达之时还能有更深刻的意义。《铁皮鼓》带有着浓厚的社会批判性,施隆多夫用其独树一帜的手法表现出来,也是为那最残酷的时代开出了一剂良方——宽恕与爱。这不是为了遗忘,而是为了未来。伤痛不可能被完全抹平,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夹缝中求得生存,在黑暗中摸索光明之路。
三,由黑色童话编织的迷人谎言——《故事的故事》
黑色童话的意义在于通过魔幻的手法揭露人性的扭曲,让荒诞的现实不那么赤裸裸的展露在面前。心理畸形的王后,爱慕虚荣的贫穷姐妹,被父权牢牢锁住的公主,有的人贫困潦倒,却贪图享乐,抛弃了美好的本质;有的人衣冠楚楚,道貌岸然,却过着残破的生活。不论是上流社会还是平民阶级,都活在绝望的边缘,在各式各样的假模假式中小心翼翼的生存,终不能自得其乐。
影片讲了三个故事,探讨了人性中不同的恶。女王的恶在于对丈夫的漠视以及对儿子无可救药的控制欲。控制欲是可怕的,它足以让一个人精神失常,儿子生来与女佣儿子的羁绊无论如何也无法阻断,对孩子病态的依赖最终致自己于万劫不复之地。第二个故事中的老姐妹,在被国王看中前相安无事,但到了真正有命运转机之时,两人的矛盾不断升级,姐姐的恶是贪婪与拜金,妹妹的恶是愚昧与盲从。相比而言,妹妹的恶更隐秘,也更体现出人性的复杂。最后的故事是唯一挣脱出命运枷锁的故事,年轻的公主受根深蒂固的皇权与父权的控制,嫁给了丑陋的如野兽一般的男人。在终于被马戏团一家救走时,却又迅速回到冰冷的起点,但是她没有停止追寻自由的步伐,最终成功压倒了父权,也成就了自己。
除了故事情节本身,影片的视觉效果也精美绝伦,每一帧都像油画一样精致,也契合了童话故事的本质。自我认同谜团之下是对自身的不自信,同时也因社会的大背景。过于压抑自己,一旦有了缺口可以释放,后果就不堪设想。
四,皮囊之下——《肌肤》
“我是谁?”很多人在问。人世间大多数美感都是发源于外因,而不是真正的源自内心。没有眼睛的妓女,嘴巴与屁股颠倒的女孩,天生侏儒却想生孩子的妇女,脸上有囊肿的年轻女子……影片中每个人似乎都不符合社会主流审美,而他们就一定是错的吗?大多数人的模样就应该是正确的人的模样吗?看似每个人都互不相干,最终又都相互勾连。
影片色彩以粉色和紫色为主,梦幻般的场景中是外表畸形的人们,而他们又都是善良的,被侮辱与被损害者即使受尽屈辱,也没有对一切人和事充满敌意与抱负。被偷走钻石眼睛的妓女不再依赖它,而是让自己的内心更为强大。脸上有囊肿的安娜也迈出了自己的步伐,在清晨跑步,与常人别无二致。他们最终都打破了自己设立的牢笼,也打破了世俗的看法,虽然大多数时间人们甚至不能对自己诚实,但人间不是地狱,人类的灵魂总有积极的一面,要保持信心,让真理在世间留存。
电影艺术真正想要反映的不是生活,而是观众。透过电影我们可以看到人生百态,看到人性的复杂,看到荒诞世界里的人们在希望与谎言之间的抗争。记起一位朋友的话,“希望的尽头是什么?是绝望?是毁灭?都不是。既然人有勇气到达希望的终点,就应该一直相信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