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是在小学的图书馆。每周一次的阅读课,我在五彩斑斓的儿童文学里面挑中了它,就像推开了一个外表灰扑扑的小木屋。木屋外的世界,也许光鲜亮丽,但始终离我显得那样遥远。
而这样的一本书,里面的世界是温柔的,温暖的,温馨的。
我没耐心看前言、扉页、插图、附录,一心扑在了那些充满趣味的日常琐事纪实,跳过了所有我认为晦涩难懂的句子。
那是我幼年时期对家庭最美好的构想中很重要的一个参考部分,相处和睦的一家三口,也许就是幸福最美好的模样。
后来,初中语文卷子上的惊鸿一瞥,促使我回家再次找了这本书来重温。
初中时期的我把自己溺在抑郁情绪的漩涡里,一页页书页翻过,那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却依旧能抚慰我的心灵。
只是,已经又长大几岁的我终于开始在意那些在我前几年看来晦涩难懂的句子,翻开第一部我就在想,杨绛先生所说的“万里长梦”,梦的到底是什么呢?可惜,杨绛先生隐藏在细腻笔触下的忧伤,依旧被年纪尚浅的我,在未能领悟的心境下摘进笔记作业,然后合上本子,一同封印在发黄的回忆深处,只留下破碎的只言片语。
百无聊赖的高考暑假,我又一次翻开这本书,一页不落。
我开始细细品味那些在我眼里曾经充满浪漫却又迷茫的句子,这才想起去看看记载于册的杨绛、钱锺书、钱媛。
原来他们早已离开,只留下这本书陪同杨绛先生守望枯黄的回忆。
我翻开这本书第四次,一个一个温馨的画面开始与现实的时间线交叠,最后一页,泪湿了书页。“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
家是什么呢?也许很多人第一反应就会是港湾,舒适安心,可事实往往并非如此。
也许“港湾”的形容更贴近于人们幻想中的家,就像杨绛先生所描画的一家三口那样,但最后,她说,“家只是一个生命中必经的客栈而已”。
可在我眼里,她依旧把她的家永远地留在了《我们仨》这本书里,甚至留在了千千万万人的心里。
她对这个家倾注的爱,让这个家有了形状,有了肉身。
就像丈夫女儿离开后,她用爱重新搭建了一个新的家,即使看起来虚无缥缈,打开门那一刻仍是温柔、温暖、温馨。
家不是一个具像化的屋子,而是家人之间纽带关系的呈现。比起港湾的幻想,也许更多人觉得自己的一生都被原生家庭的潮湿笼罩。
但是,重新给自己搭建一个家庭,也许也是一种可取的办法。
一个人是家,一个人和宠物也是家,两个人同样是家。
只要你爱着自己,爱着宠物,与另一个人相爱,你们组成的就是一个家。爱在哪里,家就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