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文化是一种传承,而书籍便是文化传承的其中一种介质,可以让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学习,传扬,既而流传下去。有时候,我觉得阅读的乐趣之一也在于分享,而分享也可以作为传扬的方式之一,比如今天读到了什么故事,看到了什么好的描写,又或者看到有趣的情节,自己最近在读什么书等。而初知这本书的缘分,便是来自一位亦学姐,亦朋友,亦知己的女孩。仍记得第一次听到它的名字,觉得简单又随意,也正因此让我记住了它的名字—《我们仨》。
第一次读它,距今已过几载,回想起第一次读它的感受也有些模糊。由于这本书是杨绛先生的回忆录,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用“梦”的形式,讲述一家人渐渐离散的场景。第二部分讲述了她们之前的真实生活。依稀记得当时的感觉整体有点没有看懂,但是后面杨绛先生记录的她们一家三口真实的生活点滴,却让我印象深刻。
再次想起来,就像翻开来曾经的那本有点老旧的书。黄色的书皮,左上角上是杨绛先生一家三口的老照片,小时候的阿圆,年轻的杨绛先生夫妇。她们一家人平日的生活简单却有趣至极,她们总有属于她们的乐趣,看到总会有欢笑浮上嘴角,有温暖注入心间。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杨绛先生一家人总爱“数石头”,就是自己经历过的趣事,一家人互相分享,这是一种很幸福的事情。有时候全家人都在家的时候,我们家也总是这样去“数石头”。父母总是喜欢讲述自己小的时候的一些事情,自己自然是记不得的,也因此父母总是喜欢拿来炫耀和调笑。自己则会陷入这样的感觉,自己小的时候真的这样吗?而自己呢,则会喜欢和父母分享自己在外面的所见所闻,经历过的糗事,遇到过的好心人,看到过的山水,那些经常陪伴自己的朋友,他们虽然没有见过,但每一个人却都是再熟悉不过。
还记得当时读完自己还写了一篇读后感,想着翻出来看看,因为已经记不得当时有感而发的感情了,有点遗憾没有找到。不管当时读完是一种怎样的感觉,但是现今再读这本书,却有点揪心的难过,也许是更加成熟了,对一些事物更懂得了珍惜。
杨绛先生当时是在她的女儿,丈夫相继去世之后,写了这本回忆录。我觉得它不仅是一本回忆录,更是杨绛先生生活下去的精神依靠。那种至亲相继离开的心痛在第一部分梦中看着让人揪心,不知是把生活当成是梦,还是把梦当成是生活。也许正是这样,才会觉得她们仍在身边。
【书中节选: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圆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每每看到这段,心中总会异常的温暖。与其说喜欢这本书,倒不如说是喜欢杨绛先生一家人,喜欢杨绛先生夫妻间不宣而烈的爱,喜欢杨绛先生夫妇与阿圆间亦师亦友的关系,以及他们那些相处的时光。看到那些时光片段,也总会想起自己的家人,就会感受到那些简单的幸福。
亲人总是这个世界上最爱你的人,也值得你去用全部的力量去爱他们。有时候不在她们身边总是忆相思,却不如在她们身边的时候好好用心的陪伴。
自从第一次有缘看到,后来每每有朋友想要看一些书,我总是会首先分享这本书。它不仅仅是一本书的简单分享,我觉得也是一个美丽幸福的传递。我想要更多的人看到这本书,可以更加的珍惜和享受亲人陪伴的时光,那时光也许艰难,但一定快乐幸福;也许有心痛,但一定有爱。
杨绛先生一家足迹跨过半个地球,穿越风云多变的半个世纪:那些经历的战火、政治风暴、疾病、生离死别……不论多么艰难,他们总是相濡以沫。一个家,是我们最美好的记忆。在亲人面前,我们可以放肆的大笑,可以放下心里的一切防备,可以百分之二百的相信他们。而他们筑起的那片围城,永远都是我们最安全的庇护所,是永远愿意为我们驻停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