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的奢侈品和所谓的舒适生活,不仅可有可无,甚至可能会阻碍人类升华。 ——亨利·梭罗
轻轻合上《瓦尔登湖》,我的心灵仿佛被一泓清泉滋润,又仿佛被思想的烈火燃烧。他——亨利·梭罗,在那一处湖畔,以山水为伴,以野兽为邻,过着两年多自耕自食的生活。他用深邃的目光去寻找,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内心的那片瓦尔登湖……
大自然是人类的哺育者,也是人类的良师益友。人类不仅在物质上依靠大自然,也在精神上受大自然的熏陶和陶冶。在《瓦尔登湖》中,梭罗用他的实践倡导人们与自然和谐共生、与世间万物平等相处。他放弃现代社会给予他的一切,特立独行,孤独地走进无人问津的瓦尔登湖畔,在湖畔建起小木屋,终日以山水为伴,以野兽为邻,在安静与寂寞交织的瓦尔登湖畔,享受着大自然给予他的一切。在和大自然的“交流”、“对话”、“沟通”中达到和谐相处、物我交融的绝妙境界。这样“一箪食,一瓢饮”的生活在我们看来是那样的寂寞孤独,但对于热爱自然万物、爱这纯洁美丽的瓦尔登湖的梭罗而言,何尝不是最大的满足呢?
梭罗所处的正是19世纪美国工业迅速发展的时代,追求财富已经成为当时人们生活的唯一目的。人们如同冰冷的机器一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机械地过着日子,但在精神上却是一张白纸。而梭罗在瓦尔登湖两年的隐居生活里,他只需要刀、斧子、手推车等基本工具以及几本用来享用的“精神食粮”——书,“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自己耕种捕鱼,看着太阳升起落下,聆听着鸟儿宛转的歌声,看着四季更替景色变化,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好。如此简朴的生活,与在繁荣的城市中终日忙碌的人相比,难道在精神上不富裕得多吗?
步入21世纪的我们,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环境日趋恶化,昔日那美丽的地球已千疮百孔。往日新鲜空气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汽车的尾气、工厂的废气。黄河断流、死海枯竭、全球变暖等现象表明地球母亲已承受不住我们的破坏。我真希望呼吸着我们本应该拥有的新鲜空气,去聆听大自然的声音。
“世上没有一物是无机的。……大地是活生生的诗歌,像一株树的树叶,它先于花朵,先于果实——不是一个化石的地球,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地球;和它一比较,一切动植物的生命都不过是寄生在这个伟大的中心生命上。”
“哪里有危险,拯救的力量就在哪里生长。”梭罗的《瓦尔登湖》给当今世界各地处于严重生态危机和精神困境的人们提供了一份最珍贵的精神财富。梭罗笔下的“瓦尔登湖”是展现梭罗生态文学思想的“眼睛”,从这“眼睛”流泻出了人与自然万物作为共同拥有生命尊严和道德关怀的生命而闪烁出来的熠熠光辉。
“一个湖是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他自己的天性的深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