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提出:大众传播是否能缩小人与人之间的知识差距
现象观察:在社会变迁过程中,科学及公共事务方面知识的获取,观念的更新,无疑起到关键的作用。但是随着经验研究数据的积累,研究者发现大众媒体所传递的信息,并不像最初想象的那样能够被不同社会层次的群体同时接受。社会经济地位较低者从大众媒体中没有获得足够的信息。虽然他们拥有的信息的绝对数量有所增长,但是相对于社会经济地位较高者,他们之间的差距仍在扩大。实际上,恰恰前一个群体是最需要提高信息拥有量的人。例如1950年发表的一篇研究宣传联合国的论文发现,在辛辛那提的成年人中,达到理想宣传效果的是文化程度较高、较年轻的男性; 而文化程度较低的老年人对整个宣传一无所知。
抽象理论的提出: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蒂奇诺、多诺休和奥利恩提出了这样一个假设:
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将比社会经资地位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得信息,因此,这两美人之间的“知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
知沟假说主要适用于有广泛吸引力的公共事务和科技新闻。主要讨论的是这些严肃的信息在社会的分布不均,所以后来有研究者对这个假设中“知识”的定义方式提出了质疑。这个我们后文将谈到。
什么会出现知沟现象呢?蒂奇诺等人总结了几个可能的原因:
(1)
传播技能。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在阅读量和理解能力方面具有优势,这有助于他们从比较复杂的公共事务和科学信息中获取知识。
(2)
信息储备。之前的正规教育和从大众媒体中获得的信息会帮助受教育程度 较高的人提供理解知识的背景,同时,他们也更容易注意公共事务和科学方面的信息。
(3)
相关的社会交往。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日常的朋友圈相对较大,而且与之交往的人也比较关注公共事务和科学信息,会通过人际传播等方式获得这方面的信息。
(4)
对信息的选择性接触、接受和记忆。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会更关注公共事务和科学方面的信息,对这些信息的态度更为积极,会主动接触并吸收。
(5)
大众媒介系统的性质。在研究当时,公共事务和科学信息主要通过印刷媒介传播,印刷媒介的主要受众教育程度较高,所以内容适应这部分人的兴趣与口味。但是印刷媒介对于公共事务和科学的报道具有时效性,重复较少,不利于社会地位低的人接受。
总的来说,这些原因可以分成两类,一是主观原因,受众自身的兴趣、能力与社会交往影响了不同群体对公共事务和科学信息的知晓,蒂奇诺等人认为,社会经济地位是造成上述结果的主要原因;二是客观原因,即印刷媒体的目标受众是那些有商业价值的主流人群,适应他们的兴趣与接受习惯,所以社会经济地位高者从为他们量身定做的信息中获得的知识多,而社会经济地位较低者则很难在其中找到适合他们接受水平的信息。
研究结果:接下来蒂奇诺等人对知沟假说进行了操作性的定义,它们至少可以表达为下述两种方式:
(1)
经过一段时间后,文化程度较高的人从媒介大量报道的话题里获取知的速度快,而文化程度较低的人获得知识的速度慢。
(2)
在某一个时间点,媒体大量报道的话题,知识的获取与教育程度的相关性高,而报道量较少的话题,知识的获取与教育程度的相关性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