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厚收益的八个小技巧(下)| 大额资产配置工具介绍

文 | 银行螺丝钉 (转载请注明出处)

同名微博:@银行螺丝钉

今天是大额资产配置工具介绍的第三期,增厚收益的八个小技巧(下)。

之前有朋友问螺丝钉:

自己工作太忙,没时间跟投组合,该怎么办;

手里有笔大资金,不知道怎么配;

还有的朋友希望捕捉更多的投资机会,例如场内的折溢价套利。

根据大家反馈的这些痛点,螺丝钉团队认真研究了可以用于大额资产配置的配置工具。

上期给大家介绍了四个增厚收益的小技巧,分别是提高股票比例、越低估买入越多、挑选好的品种和降低费率。今天给大家介绍剩下的四个小技巧

技巧五:小而美的基金

技巧五,是选择小而美的基金。

什么是“小而美”呢?

这里和大家分享一组数据。

在过去的五六年里,A股整体偏股型基金平均年化收益率为17%。

其中,规模在2-10亿的偏股型基金,历史平均年化收益率为19%,高于平均值。

而规模最大的前10只偏股型基金,历史平均年化收益率为14%,低于平均值。

所以基金的规模和业绩,是敌人吗?

确实有一定的反向关系。

首先,基金规模越大,对基金经理来说,运作的难度也会变得更大。

通常来说,规模在十几亿到几十亿,对很多基金经理而言是比较舒服的阶段,如果规模达到百亿以上,对很多基金经理就是严峻的挑战了。

我们在挑选基金经理时,有一个标准就是管理过大资金。这样当基金规模由小变大时,他能有足够的经验来应对且不会对自身原有的投资逻辑产生冲击,从而影响基金的运作。

与此同时,规模小的基金还有一个优势,就是打新优势。

但是打新的收益,并不会随着基金规模的增加,等比例的上涨,当规模涨到一定程度以后,打新所带来的对收益的贡献,就比较小了。

一般来说,偏股基金规模在2-10亿之间的时候,打新收益的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所以我们在挑选基金的时候,假设一个基金经理,旗下有好几个不同的基金,每个基金的重仓股差不多,投资策略也差不多,我们就可以挑选规模相对较小的那一只,这样可以获得一定的超额收益。

技巧六:限购基金

第六个技巧,是限购基金。

限购基金中,有很多是投资能力比较强的基金经理,比如张坤,谢治宇,傅鹏博,都有单日限购额度。

所以,我们在限购基金中,找到一些优秀的品种来投资,也是可以帮我们提高一部分收益的。

技巧七:封闭基金

第七个技巧,是封闭基金。

这类基金,螺丝钉之前跟大家介绍的比较少。但这类品种中也是可以找到投资机会的。

封闭式基金,优点和缺点,都非常明显。

首先,它的优点是仓位高。

开放式基金,通常都会有一定的现金仓位,来应对投资者的申购赎回。

而封闭式基金,在封闭期内,投资者无法赎回,那基金经理就可以把仓位提高到100%的水平。

第二个优点,是封闭期内规模不变。

假设是一个规模合适的基金,打新收益比较好,在封闭期内,这个基金规模不变,对基金运作也有帮助。

第三个优点,是封闭基金杠杆率更高。

对于债券基金,通常会有一个杠杆率,开放式的债券基金,杠杆率会低一些,封闭式的债券基金,杠杆率可以更高一些。假设遇到一轮债券牛市,那么封闭式债券基金的收益,就会更高一些。

当然了,封闭基金的缺点也很明显。

封闭期内,无法提前赎回。

假设需要用钱,就不太方便了。

所以这种封闭基金,必须用长期不用的闲钱,来投资。

技巧八:场内基金的折溢价套利第八个技巧,是场内基金的折溢价套利。

场内基金,是通过股票账户来投资的。A股,目前不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市场,所以场内基金,经常会出现一些折价、溢价的套利机会。

比如2020年有很多美股基金,短期溢价率达到50%,甚至有几只达到过100%的水平,也就是说,一个净值为1块钱的基金,在场内能卖到2块钱。

有溢价,也就会有折价。

2018年的几支战略配售基金,在场内都出现了折价买入的机会。有时候,年化折价率曾达到7%-8%的水平。

折价买入,也是比较好的投资技巧。

这种折价和溢价,出现之后,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会逐渐收敛,消失。

所以遇到折溢价,是可以发掘出一些套利的机会的,以此来增厚收益。

总结

在做家庭资产配置时,有大原则,也有小技巧。

大原则,是投资的基石。

绝大多数的投资回报,就是来自于大原则,所带来的市场基准收益。

在这个基础上,再运用一些小技巧,来提供超额收益。

比如我们提高股票比例,越低估买入越多,挑选好的品种,降低费率,选择“小而美”的基金,限购基金、封闭基金、场内的基金折溢价套利等等。

具体能提高多少幅度,其实要看市场给我们多少机会。

另外,这里面有很多投资技巧,并不是普通投资者方便去做的。

比如折溢价套利、寻找小而美的基金,都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做研究,去挑选,去捕捉相应的机会。

很多朋友可能没有这个精力去研究。比如说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上,或者放在家庭上。

所以螺丝钉大额资产配置工具也就应运而生了,下一篇我们再来继续详细介绍这个工具。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