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类社会的起跑线
自公元前11000年前的冰川期,克洛维斯人从西伯利亚穿越阿拉斯加,来到了现加拿大西南部的美洲大平原。在克洛维斯人到达的约一百年里大量哺乳类动物灭绝。
人类第一次使用船只的证据,是公元前四万左右以前,人类到达了澳大利亚-新几内亚。随后许多的大型哺乳动物灭绝了(巨型袋鼠、体型如母牛的草食性有袋动物双门齿兽、重达400磅但不会飞的巨鸟,巨晰等)。
没有人类生存的地方,哺乳动物都十分温驯,不懂得远离人类,导致它们在人类繁衍到那些地方后快速的灭绝。反之,亚欧非大陆上的动物与人类共存了非常长时间,因此保留了警惕。
到了公元前11000年,各大洲已经都有人类的足迹,此时虽然起步时间不同,但完全有可能相互追赶。因此历史学家从这个时间点是难以说清哪个大洲是“起步最快”的。(但有些大洲已经没有了大型哺乳动物)
第二章 历史的自然实验
波利尼西亚群岛来自一个共同祖先,但由于彼此不来往形成了各种程度和形式的文明,因此是一个很好的社会实验。
变量:岛屿气候、地质类型、海洋资源、面积、地形破碎化程度。
在波利西尼亚,政治单元的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影响到技术、经济、社会和政治组织。政治单元越大,人口密度越高,技术和组织就越繁复。
大的政治单元可以募集很多劳动力来建造灌溉系统和鱼塘,来提高食物生产力。
人口密度高、政治单元大的岛上,社会阶级更分明,首领权力更大。
面积较大、人口密度较高时,更容易发展出经济专业化。
18世纪欧洲人来到汤加时,汤加已经形成了一个海洋帝国。(其实还是很小的,仅有三四万人,717平方公里)
第三章 卡哈马卡的冲突
印加帝国被西班牙一百多人的骑兵队击溃,有几个原因:
帝国刚刚经历内战、印加皇帝的信息不清晰低估了对手,以及西班牙拥有的马、盔甲这类先进的军事科技。
后续继续用这种先进的装备,与病毒,打败了美洲各帝国。
第二部分
第四章 农民的力量
牲畜的重要性:奶类制品远比其肉的热量多、牲畜可以耕田扩大农业范围、皮革与毛可以抗冻、粪便可以肥田等等。
作物与牲畜能带来更多食物,提高人口密度,带来病菌。
食物的盈余以及运送的驮畜出现,发展出定居、集权、社会分层、复杂经济、技术创新等,从而解释了帝国、文字、钢铁武器等为何在欧亚大陆出现而不是在其它地区。(另外人口密集与动物又带来了病菌)
终极因->近因:
第五章 历史上的有与无
现代的几个大谷仓(美国、非洲近赤道等)在过去完全没有发展出农业,而农业发源地却不适合当谷仓。(发源在哪里取决于当地存在哪些作物,不代表当地适合农业)
只有五个自行驯化本土作物与动物的地区:西南亚(肥沃新月地带)、中国、中美洲(墨西哥中南部及邻近的中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和美国东部。中国有两个食物生产中心:北方黄河流域与南方的长河流域。
促进埃及发展食物生产的不是外来的族群,而是外地引进的作物和动物。
有些地区相反,食物征税的开端,是携带外来作物和动物的外来族群(替代了当地人占领了此处)。
第六章 下田好,还是打猎好
农牧民的工作时间实际上更长,许多地区的农民营养不良且得病严重,平均寿命也更短。很多采集狩猎的族群长期与农牧族群相邻居住,但并没有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当两种生活方式的族群相邻时,农牧并不显得有优越性。
演变的因素:一、出现了野生食物变少;二、可驯化作物动物变多且回报增大;三、生产食物的技术不断改进(采收、处理和储藏);四、人口密度上升与食物生产兴起的双向关联。
生产食物是无心的行为,逐渐演化的。在这样过渡的过程中,食物生产者的人口密度逐渐提高,凭数量就驱逐或消灭了狩猎采集者。只有在地理或生态屏障存在时,狩猎采集者才有可能一直存在到近代。
几个误区的理清:
狩猎采集与生产食物行为并不是二元的,而是模糊逐渐演变的,是随着作物比例加重,采集活动逐渐终止。
狩猎采集并不一定要流动,可以定居在一处。农业也并不一定定居,可以流动的管理农牧业。
狩猎采集者也会积极利用土地。
第七章 杏仁的前世今生
不仅有人类参与驯化植物,还有其它几千种动物,但人择影响了物竞天泽。
有些种子的苦味是警告,没有苦味的种子全被鸟类吃光了。但人发现了一些基因突变而没有苦味的杏仁树,被选择性的栽培起来(可能只是在垃圾堆里发芽生根,或有计划的在果园种植)。
果实的大小、味道、肉在美无否、有无籽、是否含油、纤维长短等,是人计划性培育的选择因素。
第八章 是苹果的问题,还是印第安人的问题?
为什么印第安人没有驯化苹果树呢,是苹果的问题还是印第安人的问题?
首先大部分野生植物用处不大,没有可供食用的果实、叶子、块根。二十万种野生植物只有几千种可食用,得到了驯化的仅有几百种。现代世界作物年产量的80%是由十几种植物贡献的,非常集中。
肥沃新月地区的优势:
- 小麦大麦演化非常神速,相比之下美洲的玉米非常慢。玉米的原始作物墨西哥类蜀黍只有一丁点大,驯化后才有人类拇指大小,种子外面还有坚如有岩石的外壳。
- 大多数野生植物是异花传粉或雌雄异株,而新月地带高比例的雌雄同株自花传粉作物,对农民来讲是一大福音。新月地带首批驯化的八种作物都是自花传粉,
- 新月地区的单粒小麦、二粒小麦和大麦的蛋白质含量有8%~14%,远高于新大陆的玉米与东亚的稻米。
- 新月地区的初始生物包强力且均衡,马上呆进行集约化的粮食生产。有三样谷物、四种蛋白20%~25%的豆类、四种家畜,以及亚麻作为纤维和油的来源。
- 海岸线短,水产少,人口增加后狩猎采集难,因此很早就改为食物生产。
- 另外欧亚大陆的优势:地中海气候面积大,动植物丰富;地中海气候的地区中,欧亚大陆西部气候最多变,有益于植物群的演化。
反观中美洲,只有火鸡和狗可驯化,蛋白质较少,而主食玉米发展缓慢,因此驯化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才开始,直到公元前1500年才有了定居村庄。
反观新几内亚,根本没驯化出谷物、没有大型哺乳动物(猪鸡狗是在几千年内由印尼传来的)。仅有的芋头蛋白质含量很低,营养不良。
反观美东地区,在公元前2500~1500年才驯化了四种植物,时间较慢。且一种是南瓜,可作为容器和种子,另外三种是向日葵、雏菊的近亲假苍耳和菠菜远亲藜菜都只能作为种子食用。相比于新月地区,这里的作物包实在太少了。美东直到公元1100年才有了豆类、玉米、南瓜,农业开始精密发,人口开始稠密(但太晚了)。家畜方面只有狗,也没有水果和坚果树,因此没有文化业绩。
以上地区,到了晚期有外部作物、动物传入后,当地人立即抓住机会广为栽培,开始发展农业和文明。因此说明这个差异的问题出在野生动植物,而不是当地族群。在食物生产业发展受限的地区,家畜和野生谷物也少得可怜。通常没有食物生产业的地区,可狩猎采集的资源也格外贫乏。
所以,北美土著没有驯化苹果,问题不在于当地人,而在于北美的野生资源组合的发展潜力有限,进而导致北美食物生产起步较晚。
第九章 斑马、不幸福的婚姻与安娜·卡列尼娜原则
100磅以上的大型驯化动物其实仅有14种,九种分布在有限地区:单峰驼、双峰驼、同祖先的骆马与羊驼、驴、驯鹿、水牛、牦牛、爪哇野牛、白肢野牛,另外五种遍布世界的是牛、绵羊、山羊、猪、马。
以上在南美只有一种,即骆马与羊驼共同的祖先;北美、澳洲、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什么都没有。而欧亚有剩下的十三种驯化动物。
其它大洲在人类登陆后就把大型哺乳动物灭绝了,而欧亚大陆的动物与人类共存过因此比较机警。
不驯养动物并非人的问题,因为:非欧亚族群很快就能接受已驯化的动物传入(不是他们不想有家畜)、养宠物是各地族群都有的行为(都尝试过驯化)、这十四种已驯化动物都在历史早期被驯化(后面再也没有新的驯化动物了)、一些家畜在不同地方被驯化多次(不是巧合而是基因)、现代进一步尝试驯化只取得有限的成功(即使用现代最科学的方式也无法做到驯化其它动物)
为什么其它动物无法成为家畜?即使他们和家畜是近亲?
- 饮食习惯:能源转换率通常只有10%,食草动物需要十倍的粮食来长大,而食肉动物需要十倍的肉类来长大。这使得食肉动物不可能大规模驯养,成本太高了。
- 生长速度
- 人工环境中系列的困难:有些动物必须在开阔的野外繁殖。
- 性情
- 社群结构:有群居、有等级结构、群体生活的更容易被驯化,
比如羚羊平时很密集,但到了交配期就开始激烈的竞争生殖权利因此不能被圈养;犀牛会争夺地盘并生长缓慢,等等。有些小型动物肉类不足,也没有驯养的经济价值。
总结:欧亚面积最大,生态最多样,可驯化的物种多;澳大利亚和美洲的大型动物在更新世末期大灭绝(可能是因为人类较晚进入);更新世结束后幸存的大型哺乳动物中,欧亚大陆的动物适合驯化的种类刚好比较多。
第十章 大陆轴线——历史的伏笔
大陆轴线关乎作物和牲畜传播的速度,间接影响到文字、轮子的发明传播。食物生产手段沿东西轴线传播最快,沿南北较慢,因为不同纬度的气候差距“相对”比较大。(当然也存在特例)
因为作物东西向的传播较快,导致一些作物在欧亚大陆通常只有一个驯化品种,而在美洲则有多个(因为传播太慢,南北两处独自驯化了同一种类)。动物与作物相似,对疾病、温度、降雨的需求,通常只适应一个纬度上的气候。
因此肥沃新月地带的作物飞速的传遍了整个欧亚大陆,而美洲的传播非常慢。
间接影响:
史前墨西哥独立发明的轮子,一直没有传到南方的安第斯山脉,中美洲文字历经两千年也没有传过去。因为轮子是牛车的一部分,文字是贵族的专利等等,作物动物若无法传播,文明也难以传播。
第三部分
第11章 牲畜的致命礼物
人口数量是微生物发展的关键,越稠密越发展。从几千年前城市兴起后,群聚疾病的发展加速了。举例:
- 采取定居的农民生活没有污水排放区,使微生物入侵人体和水源。
- 农业收集人的粪便和尿液当肥料,使得细菌和寄生虫更容易找到感染对象。
- 农田灌溉和鱼塘对携带血吸虫的蛇和水蛭是很好的环境。
- 农民生活周围的粪便也会吸引老鼠等动物。
病原最初存在于我们的牲畜和宠物身上,传到人类社群间传播,最后成为人类专属的传染病。
传染病对新大陆的冲击相当大,墨西哥人口本有两千万,到1618年降至160万。印第安人两千万人口在哥伦布登陆后削减了95%。1492年哥伦布发现伊斯帕尼奥拉岛时,岛上约有800万人,到1535年已经全死了。
这些疾病都在新大陆不存在:天花、麻疹、流感、斑疹伤寒,还有白喉、疟疾、腮腺炎、百日咳、鼠疫、肺结核和黄热病等。
这种传染病“武器”到了非洲、亚洲时就不那么有效了(因为同样的农业和同类牲畜)甚至热带地区的疟疾、东南亚的霍乱和非洲的黄热病,都是有名的欧洲殖民障碍。这可以解释为何欧洲人攻占美洲后过了四百年,才能瓜分非洲大部分地区。这些疾病后来甚至成为了欧洲人在美洲发展的阻碍。
少了病菌这个战友(欧亚和驯化牲畜长期相处的结果),欧洲人应验主以主宰其它大陆。
第12章 蓝本和借来的字母
建立文字系统的基本策略:字母或符号对应一个基本音(音素)、利用语法也就是一个文字 符号来表示一个词(如汉字和楔形文字)、用一个符号表示一个辅音加一个元音表达的音节(如日本人的假名)
从零创造一个文字系统非常难,必须想办法把声音分解为几个语音单元,还能识别相同的声音,且不受音量大小、语调高低、语速等个人习惯的影响。因此自己发明文字的族群非常少:
- 公元前3000年的苏美尔人
- 公元前600年的墨西哥印第安人
- 公元前3000年的埃及(可能)
- 公元前1300年的中国(可能)
其它文明多半会借用或改造其它文字 ,或受现有文字系统的启发而创造自己的文字。
苏美尔人所做的:
- 用泥板记帐,用芦苇尖作笔
- 用旧符号组成为新符号(如头+面包来表示吃等等)
- 用同音的简单符号来代表另一个抽象名词(如弓的发音与生命相同,就用弓来表达生命,但加一个不发音的符号来指示名词的类别)
- 靠拆解发音来拼字,如believe = bee(蜜蜂)+leaf(树叶),就有了语音符号。
苏美尔人可能用了几百年或几千年来发展文字。发展文字的先决条件是:必须认为文字有用,且供养了造字专家。
其它地区的人可以省去几百年的实验,直接照搬经验因此没有自己独立创造出文字系统。
文字蓝本:用一种语言的文字作为蓝本,建立另一种语言的文字系统。有时会弃用一些符号(如芬兰语没有b\c\f\g\w\x\z等字母的发音,干脆就不用这些字母),有时字母却不够。
字母不够时,可以用两个字母表示这个音(英文中的th);或在字母上加上符号(西语ñ,德语字母ö等);或给已有字母加一种新用法(如捷克用c表示捷克语的ts音);再或者干脆新加一些字母(如中古英语的j\u\w)。
在人类历史上字母可能只被发明了一次,由闪米特语言者发明,时间在公元前两千年。之后有数百种字母都源于这个蓝本。使字母有别于其它文字系统的有三项创新:
- 只使用表达单个辅音的符号;
- 把字母按固定顺序排好,选好记的名字(闪米特语中的字母是有意义的,aleph是牛,beth是房子,gimel是骆驼,daleth是门等等)闪米特语取这些词的开头字母,并以这些词为发音。另外在闪米特语字母的最早形式往往是那些物品的图像,因此很容易记。
- 元音字母的出现
汉字的出现,可考的是公元前1300年左右。在2600英里以西的印度河流域在公元前2200年有了文字,但在印度河与早期中国中心之间的区域并没有发展出文字,因此汉字有可能是独立出现的。古埃及与苏梅尔人在相近的时间同时创立出文字,但彼此有贸易往来,因此存在争议。
早期文字只能用来速记:名称+数字+测量单元或几个形容词。古老的文字是少数人的专利,专为宫廷或庙宇服务。早期苏美尔文字是掌握在少数官员、国王、祭司手中的,不是给大众用的,是“为了奴役他人提供便利”。
所有早期使用文字的地区都有分明的社会阶层、复杂的中央集权,这些都与食物生产必然相关。(满足政府需要,农民供养出全职官员等)。但这不是必要的,印加帝国、汤加帝国、夏威夷王国等地都没有文字却可以统治(但以上社群的发展晚于苏美尔等地,等时间嘘唏长他们也可以发展出文字)。
第13章 发明为需求之母
经常有观点颠倒了发明与需求的关系,夸大了天才人物的重要性。往往现代发明都有前身,常规的发明都是改进了前人的成果。
技术的发展是累积式的,不是凭空创造的;等技术发明之后,才有用途问题,而不是相反。
在新几内亚很多土著对新技术接受度非常高,也有一些土著较保守,并不是所有土著都固步自封。在欧洲也有一些地区保守,一些地区开放。并不存在欧洲人更有创新能力的现实。
技术的发展有时会取决于地理位置,如中东早期就是技术最发达的地区,因为即输入了中国印度的发明,又承袭了古希腊学问。传播对于社会是很重要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接触外界的机会。
有时社会发生了技术逆转事件,如日本放弃了火枪、中国放弃了远航等等。
定居是人类技术的关键,因为定居才能累积不易携带的财产与技术。
食物生产是技术的关键,因为这让社会分工成为可能,出现了不事耕作的专家。
还是轴向,东西向的欧亚大陆的发明传播更快。而美洲的发明创造很难传播到不同纬度去。(可能和文明的分布有关,美洲很多地方还没发展出文明?)
因为欧亚大陆在起步上领先了,在1492年已经有了巨大领先差异,地理位置是主力,而不是欧亚族群的智力。
第14章 从人人平等到盗贼统治
有四个级别:游群、部落、酋邦、国家。
游群十几人级别,通常都是亲人,流动性高。
部落人口较多,有几百人且定居于一地,通常是不止一个亲族的集合(宗族)。土地属于宗族而不是全体所有,大家彼此认识。部落往往还保持人人平等,没有人大富大贵,仅存在更有权威的大人物,但权威难以世袭。
酋邦开始有数千到数万人,且大部分人没有血缘关系。从部落演变为酋邦,一个解释是因为群体变大后出现了陌生人关系,争端难以解决,需要法律与警察的角色。
酋邦开始出现一个绝对的权威酋长角色,有征召众人之力,创造福祉。但也有坏的一面,会正大光明的抢平民的财物,因此有“盗贼政治”之说。从酋邦开始会解除平民武装、多分点东西给平民、垄断武力来维持秩序、利用宗教或意识形态给人民洗脑。
超大型酋邦成为了国家,酋长所在的成为了国家首都,首都之外人口集中的为城市。而酋邦没有城市。国家的中央控制范围更大,经济再分配范围更广,专业化程度更高。国家官僚出现了选贤与能,而不是像酋长那样只选择亲近。
食物会塑复杂社会:
- 季度性的为社会香袋劳力,中央调用空闲农民去造公共建筑
- 盈余食物供经济专业化、社会分层
- 使人们过上定居生活,定居后积累了财物,发展精密的技术和工艺
为什么游牧群、部落无法处理数十万人的社会,大型社会一定会出现复杂集权组织?
- 人口多,关系就更复杂,出现不定时炸弹
- 人口规模大,公共决策更难
- 社会互通有无,随着人数变多效率变低,由中央来做更好
- 人口密度高了就会集中,无法划分成等同大小的一块块地盘
因此冲突、决策、经济和空间方面来考虑,大型社会的权力必须集中。
同一类型的社会相互竞争,条件允许就会产生复杂程度较高的社会。部落间兼并最后大小接近国家,国家兼并产生帝国。一般客户群都珍惜自己的独立地位,合并通常只以两种形式存在:外来威胁下的同意合并,或被征服吞并。
落败的一方通常有三种可能结局:
- 密度低的地区,例如狩猎-采集族群,只要躲得远远的就行
- 人口密度不低的地方,没有大片土地可退,但部落也用不上奴隶,就会杀掉男性占有女性,并占有地地。
- 人口密度非常高的地方,酋邦与国家占据地区不必杀掉对手,因为经济专门化已出现,战败者可充当奴隶,或要求定期纳贡。
第四部分 环游世界
第15章 亚力的族人
新几内亚在世界上和肥沃新月地带、中国等并立,都是独立发展出植物驯化手段的中心。但是新几内亚低海拔地带地势陡峭又干旱,只能在海拔4000英尺以上的高地发展农业。
新几内亚的高地像是高空中的孤岛,稠密的农业人口集中在高地上,而低地的人以海河边捕食海产为生。
新几内亚有好几重束缚:一、农业没有多少蛋白质,主食是根茎类作物。驯化的猪、猪不能提供畜力。二、面积有限,只要海拔4000~9000英尺地带能务农,难以发展出有分工的经济体。传统人口从未超过100万。不仅人口少,还被地形切割成许多小群体。
直到公元前1600年南岛语族扩张,把家畜、家禽与农业技术从印尼带过来以后,才有所改善。也许时间足够长,新几内亚会被印尼合并。
澳大利亚土著没有发展出农业,没有可驯化作为食物生产的野生植物,仅有坚果。
欧洲拓垦者到来以后屠杀了当地土著,把他们赶到了沙漠中。在此之前由于干旱贫瘠,人口始终只有几十万人,并且散步在多地。
明明离新几内亚很近,为什么澳大利亚还是没有农业?
是因为澳大利亚与新几内亚的交流是通过中间的几个岛传递的,而中间几个海岛的发展都很不好,生态也完全不一样,因此没能把技术和农业传过去。
为什么新几内亚没有被欧洲的疾病撂倒?
因为欧洲直到19世纪80年代才建立据点,当时已经有公共卫生了。且随着南岛语族的扩张,印尼移民已经登上过新几内亚,他们已经间接接触过一些病毒了。到了20世纪30年代欧洲人才深入,当时殖民政府已经放弃了大规模杀戮原著民,因此新几内亚土著得以幸存。
澳大利亚在现代发展出农业,在欧洲人占据了最肥沃的土地后,从欧亚引入的作物。英国人并没有在澳大利亚重建文明,而是引入了已有的文字、生产食物、工业化和政府。所有这一切都是过去一万妡左右在欧亚慢慢发展出来的。因此这不是白种人与澳大利亚土著的区别,而是欧亚与澳大利亚地理环境的区别。
第16章 中国——东亚之光
现代使用泰语、老挝语、缅甸语的族群祖先,都是历史上从华南及邻近地区迁过去的,他们逐步“淹没”了之前住在那里的人。南岛语系可能是原先在大陆有分布,而后来消失的语系之一,他们后来散布到了南太平洋诸岛上。
中国南方的作物、新石器技术、村庄生活方式,陶器以及华南语族传入东南亚,向缅甸老挝泰国等扩张,完成了东南亚的“华化”。现在这些地区的国民也是华南人亲属的后裔。(也许东南亚热带原先的居民是黑皮肤、卷发,而不是现在的浅肤色、直发的中国南方人长相)
中国最早的农作物是在华北出现的,两种抗旱能力强的粟米,而华南则有稻米。驯化的动物有家猪、狗、鸡、水牛、蚕、鹅、鸭。作物中还有大豆、麻、橘、茶、杏、桃、梨。从西亚后来传入中国的还有小麦、大麦、牛、马、绵羊、山头。
黑死病和天花有可能来源于东亚,流感更有可能从中国发源(因为猪肉)。
其实除去中国,其实东亚也有很多发明创造。古代日本人可能是最早发明陶器的人,日本、朝鲜、东南亚热带居民可能都独立驯化过一些作物。
第17章 开往波利尼西亚的快船
印尼、菲律宾人的肤色很浅,他们与东南亚热带居民,以及华南居民 的肤色、遗传、体质特征也很相像。这些华南的陶器、石器、作物、家畜文化包,在公元前3000年到达菲律宾,公元前2500年到达印尼的部分岛,公元前1500年到达新几内亚,随后冲向所罗门群岛及更东的太平洋。最早在公元1000年以前就占领了大洋洲所有适合居住的无人岛,另一边这个文化还西进越过印度洋,到达了马达加斯加岛。
华南语族的人可能像欧洲殖民者一样,把病毒、农业一起带到了其它地方,消灭了当地的土著。
但中国大陆并没有南岛语系,可能是当年汉藏语族南下取代了华南土著,而南岛语族的近亲南亚语系、壮侗语族、苗瑶语族存活了下来。
第18章 两个半球的碰撞
美洲仅有骆马一种大型哺乳动物,但只生存在美洲一个很小的区域,且不产奶、不供骑乘、不能拉车、不能拉犁。或许这和美洲的动物大灭绝有关。
美洲农作物只有蛋白不高的玉米,且需要一粒一粒用手种下,只能人为耕作,也没有动物粪便肥料。美洲的农活只能用人力没有动物代劳。因此每小时平均来讲,欧亚生产的蛋白质和热量远高于美洲。
家畜又导致了病菌的差异。
技术有差异的根据可能是人口稠密度、经济分工、政治集权,与其它社会的互动和竞争,欧亚都领先于美洲。(而这又是因为农业的发展差异)
文字增强了欧亚的社会竞争力,而文字系统的独立发明是非常困难的,欧亚大部分文明也是以其它文字系统为蓝本创造的。
新月地区的小麦大麦很快就演化为作物,而墨西哥野玉米花了几千年才深化为今天的玉米。
美洲的地理更碎片化,有很多生态屏障如巴拿马热带雨林、亚马逊河流、安第斯山等,使得作物、技术、文明的流动很困难,互动很少。
总结三组终极因:人类很早就在欧亚大陆生活、欧亚大陆的食物生产效率高且资源丰富、欧亚大陆的地理屏障少。
其实美洲土著也曾尝试过拓殖欧亚大陆——因纽特人。
原先的美洲土著人口在欧洲殖民后减少了 95%
第19章 非洲是怎么变成黑人的非洲的?
非洲的居民不止有黑人,有黑人、白人、俾格米人、科伊桑人及亚洲人,只有美洲人不在非洲生活。
马达加斯加说的是南岛语,与印尼语相似。
在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4000年,撒哈拉是的地方,有许多湖泊与野生动物。当时本地族群已经开始畜养牛群、山羊和绵羊,制造陶器,或许已经驯化了高粱与小米(比埃及的公元前5200年要早)。后来随着气候变化才改变了。
第20章 日本人是什么人?
日本历史的尴尬之处,在于日本人的来源可能是朝鲜人。
日本降雨集中在夏季且很充沛,是温带农作物生产力最高的国家。日本仅有14%的土地是农田,可养活的人的密度是英国的八倍。日本70%土地被森林覆盖,但缺少天然的牧场的草原,因此缺少大型哺乳动物的蛋白。
日本水域富饶且沿海,盛产鱼类与海鲜,是世界最大的鱼类捕捞国、进口国、消费国。
关于日本最早的记载来自中国史书,公元前108年到公元313年,中国占领了朝鲜的一处定居地后才与日本互通使节。在公元700年以前只有少数朝鲜铭文和日本铭文保存下来,但公元712~720年间大量史书在日本完成。
中国向日本输入了佛教、文字、冶金、各类技艺和官僚体系,史书还有大量关于在日朝鲜人和在朝日本人的记录,被日本和朝鲜史学家分别作为本国曾征服对方的证据。
冰期时日本与俄罗斯、朝鲜相连,日本各岛也相互连接。大约三万年前他们学会了用石块磨制锋利工具。
冰期结束时,日本人发明了陶器,进而解锁了非常多食谱。将食物煮软可以让婴儿更早断奶,让老人更长寿。这使日本人口爆炸式增长,从几千人到了25万人。
世上已知最早的陶器是12700年前在日本制作的,这挑战了两个观点:一般认为定居才有陶器,而当时日本是采集狩猎社会;一般认为中国是发源地,小型社会很难有革命性发明。
此时日本称为绳文时期,是因为在陶器上用绳子按上花纹。绳文人膳食丰富且均匀,有大量坚果、水果蔬菜与海鲜等。人口最多时达到了2.5万人。
比较神奇的是绳文时期的一万年里日本几乎没有什么变化,没有受到农业冲击。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直接接触的是朝鲜,当时朝鲜因为寒冷农民的生活不太好。
公元前400年一部分朝鲜人来到日本,带来了第二次日本的人口爆炸,带来了金属、灌溉及驯化的动物,这一时期称为弥生时期,这一时期日本人口增长了七十倍。因此可以认为日本人的祖先——弥生人有可能是朝鲜的移民。
而日本北方的阿伊努人,可能更像绳文人与朝鲜人的混血。
-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