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是一群大山里的小小村庄,红尘虽久,却未惹尘埃,桃源秘境般悄无声息的隐于尘世一角,自得其乐。
村子很小,同龄的孩子太少,于是附近几个村庄的孩子就在一起上学。学校选在离我们村约三里路的南方,于四个小村庄之间的一块空地上。学校没有围墙,所以远远望去,就可以看到一排三间很不起眼的小瓦房,建在一个石台上,下边有一小块椭圆形空地用来作为操场,面积不大,约有个300平米左右,是孩子们玩耍的乐园。操场南边是一条东西流向的小溪,水量较少,只有夏天雨季时会有水,平时只是一道深深的壕沟,小溪的外侧是通向另一个小村庄的道路。溪水两侧种了两排小树,种类很多,夏天绿树成荫,是校园里孩子最喜欢的成凉之所。学校的西侧是南北向的主干道,山里唯一与外界相通的道路。道路的西侧则是村中小溪的下游,村中的溪水流经此地向南方缓缓流去,跟随着村中少年的脚步而来,又带走了四季少年的笑声而去,多年来一直萦绕于我的梦中,挥之不去。学校的其余地方都被农田所包围,就是这样一个独立于四个村庄之外的学校,是村里唯一的精神家园,是我童年追梦之始的地方,让我多年不敢忘却,不敢回忆。
清晨,大山还在沉睡的时候,我们村里的小伙伴们就背好书包,向着学校相约出发了。儿时记忆中的这条“求学路”慎是漫长,每天都要花去好长时间才能走到学校,途中的坚持对于我们这些小不点来说异常艰辛。好在我们有自己的方法,将三里长的道路分成几个阶段来走,也就不会觉得漫长了。途中段有一个小小缓坡,每次走到这里回望村中,都会松一口气,到了这里就标示着走了一半的路了,然后埋头继续赶路。在离学校约还有四分之一路程的地方,路边生长着一颗歪向溪流的苍老柳树,长得虬枝横卧,异常苍劲。走得有些累了,坐在柳树歪着的树干上歇息一下,抬眼向南看去,学校的三间小房就不远了。心里计算着时间,然后继续前行,小小的身影现在想来坚强得让今时我的有些感动。
学校很小,学生很少,记得适龄的孩子好不容易才凑成一个班级,等我到了三年级的时候,学们才有第二个班级。所以班里的孩子年龄相差较大,最大的与最小的相差应该有四岁多。学校的老师只有一名,感觉像全科医生一样,不过他是全科教师。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样样都行。
学校只能让学生上到小学四年级,就要转到约10里外的大学校去了,所以,这里是启蒙学堂。
教室内的陈设现在想来真的是简单到极点了。没有讲台,没有课桌,最前面是一块小小的黑板,然后下边是三排书桌。书桌是最简单的木头做的,上面刻满了岁月的痕迹,两人一张书桌,两人一把长凳。教室内没有灯,应该说没有电,所以所有的用电设备也都没有。夏天汗流浃背,冬天寒风刺骨,但学生每日必到,没有谁因为艰苦而退缩,或许这就是山里的精神吧。
我们班当时只有19个同学,加上老师,整个学校一共才只有20人。同学是附近村里的孩子,老师也是附近村里的先生。所以师生相处异常和谐,因为学校的老师也曾是孩子们父母的老师,孩子们不敢不听啊。
东北的冬天是最难过的,学校没有火炕,所以为了不耽误学生学习,老师会在教室中间搭好一个小火炉,于是,值日生小朋友每天就多了个任务——生炉子。说起生炉子,那趣事可就多了。怎样区分今天是哪个小朋友生炉子呢?那么只要看哪个小朋友的脸上黑了一块,就知道了。冬天时,小朋友们会围着火炉子坐,离得近的小朋友烤一会火后,会换另一个小朋友再烤,大家井然有序,相互有爱。
冬天真的好冷,在教室里,一直坐着不动,就会越来冷,于是老师想出了一个好玩的游戏,叫“挤香油”,就是让小朋友们排成排站在教室的窗户下边,然后往中间挤,被挤出去的小朋友站到尾部重新加入战团,不一会儿,小朋友们身上就都暖了。有一次大家在玩得不亦乎的时候,老师让大家停下来,有点郑重的对大家说:“你们大家都仔细看看自己左右的同学是谁,用心的记在心里,将来的某一天,你们可能会想起今天,并且为拥有今天的记忆而开心的笑”。当时不明白,不过却认真的记下了我身边的两个人,一个已经多年未见,一个是我这一生的挚友。
家乡的山,很深,深到与世隔绝。家乡的人,很真,真到一生难忘。时隔多年,那三间追梦的房子已经不在,那些曾经追梦的人也都天各一方,可能终我一生也无缘再见了。上次回去看到就连离学校很近的那棵苍劲的老柳树也不知在哪一年付之一炬了,只有记忆中的山还在那里耸立,不过也不是当初那样直冲云霄了。一去经年,物非,人也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