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个故事——孔融让梨。到了现在,这个故事已经家喻户晓。孔融当初的这一个举动,也不知为何成了一个流传千年的美谈。但我告诉你,今天我就要把这个故事拿出来批判。为什么?只因为现在看来,很多时候,这个故事的道理简直扯淡!
请问孔融让梨这一举动,到底告诉我们什么?孔融小时候在一次吃梨的时候,主动把大梨让给了比自己大的哥哥,而自己却拿了小梨,他说“因为我小,所以我应该吃小梨”。后来人们都认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大的要让着小的,做人要学会谦让。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过分的谦让真的好吗?比如两个孩子因为一个玩具而闹矛盾的时候,本来这个玩具是大孩子的,可是他的父母却说:“他比你小,你让着点他。”我想,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吧,想想当触及到了利益的时候,别人非要让你谦让,你什么感受?
首先,我想很多父母都搞错了。孔融让梨可并不是让给比他小的弟弟,而是让给了他的哥哥孔褒,理应是以小让大才对。另外,你有所不知。虽然孔融让梨的这个故事被人们当做美谈,但是孔融这个人真的就那么品德高尚吗?如果你去深究一下他的为人处世的话,你就会发现,他完全就是一个不忠不义也不孝的无敌大混蛋!
要说孔融的真实为人,只能说低劣的不行,而且简直文不能文武不能武。
首先,他当初把这个梨让给了他哥哥孔褒,可是孔褒接了他这个梨,又是什么下场?当初孔褒的好友张俭因为犯了事跑到孔家避难,结果引来了官兵。当时是孔融开门迎接并且收留了张俭,而孔褒根本不在家。本来应该是孔融来承担包庇的罪名,但是两兄弟此时互相让命。最后因为孔融才九岁,所以就让16岁的孔褒顶罪。而孔褒,就这么不明不白的把脑袋丢了。
当初他在北海郡时候,黄巾军作乱,可是你看看他镇压黄巾军的表现?表面上“收合士民,起兵讲武”,看上去很厉害的样子,但是实际上别说自己多昏庸无能,次次都可以说是屁滚尿流,别说多丢脸了。可他倒好,本着“哀兵必败”的原则,还觉得自己多光荣一样,还把昏庸当艺术。尤其在袁谭把他围在青州的时候,别人都在底下拼命,他却跟那饮酒赋诗作乐,装的自己好像多牛逼,实际上啥也不管。一看底下守不住,自己扔下老婆孩子拔腿就跑,事后还让别人把自己吹的多牛逼多伟大。而他的这一行为,把当时的官场风气都带偏成了“谁勤政谁SB”,甚至一直影响到了魏晋南北朝。这下你就明白,为什么晋朝那么短命又不招人待见了吧?
首先,当初孔融把祢衡举荐给了曹操。虽然说孔融在曹操面前一通吹祢衡,但是祢衡这个人却一样除了有点文采以外没什么真本事,还三天两头就说曹操的坏话,甚至还把曹操手下的得力谋士全给贬损了一通,简直可以说的上是现代网络喷子的祖师爷。之后曹操实在受不了他,但是又舍不得杀他,于是先把祢衡扔给刘表,而祢衡事后不骂曹操又开始三天两头骂刘表。再之后刘表受不了他,又把他扔给黄祖这个军阀大老粗,最后因为祢衡酒后说了黄祖的坏话,黄祖一气之下就把他杀了。而祢衡最后也是一生一事无成,喷人还把自己喷死了。
还有一次,曹操见自己魏国粮食收成不好再加上天灾不断,为了节约粮食而下了一道禁酒令,规定官员一律不许喝酒吃肉。可是孔融倒好,反而写了一篇《难曹公表制酒禁书》,故意跟曹操唱反调。至少曹操还是为大局着想,可他倒好,看他引经据典写的多漂亮,实际上用现在的话翻译过来,就是“老子就喝酒就吃肉咋地了,全天下饿死多少人关我屁事”,呵呵!
但是曹操以“不孝”之名杀孔融的原因,还不是因为孔融的言论?他的那个言论,原话是这么说的:“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物寄瓶中,出则离矣。”用现在的话来说,也就是:父子之间根本没什么恩怨,因为孩子只是父亲情欲发作的产物而已,母子之间根本没什么爱,就像把东西寄放在瓶子里,孩子从母亲体内生出来就没有关系了。请问这是个什么理论?不管放在古代还是现在,都很王八蛋吧!
还有一件事,足以证明他的虚伪。当初孔融在北海郡的时候,曾经看到路边有一个人在哭他的亡父。可他因为看这人哭的不够伤心,于是下令把他杀了。通过这事再对比一下他的“父母无恩论”,呵呵!
所以说,从孔融的为人上来看,你知道他当初让梨的真正原因?要我看,孔融让梨的故事如果放在今天,是不是该改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