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我看过一篇文章,有一个观点大致是说,自律的人往往具备一个特质-延迟满足。简单举例来说,小孩子手里有一颗心爱的糖果,恨不得马上能吃进肚子里,这个时候你告诉他:“如果你今天不吃,明天我再给你一颗。”能够做到的人,至少学会了控制欲望。
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点。
这一代的孩子条件优越,基本上物质上都会尽量满足。女儿从小被教导,去超市除了大人主动买的一些需要用品,她只能额外买一样东西。如果这个也喜欢、那个也喜欢,那也只能从中选一样。这点她还是基本能做到的。但是渐渐她长大了,去超市次数多了,每次她习惯性的都要为了买一样而买个东西,有些东西是完全没必要买的也必须买,我也觉得这样并不好,但也没想到好办法。
有一天,我和她爸爸带她到科技馆去看表演,她看到那边有个小玩具很想买,一下子被玩具吸引,连看表演的心思都没有了。但她爸爸坚持说不可以买,因为今天是来看表演的,并且没有购物计划。我知道她爸爸是个非常讲原则的人,虽然他很爱女儿,但是对于女儿从小教育都还比较严格。他是希望女儿不要每次出去玩都想着买东西,而没法沉下心来,看到购物以外的乐趣,这非常不利于性格养成。虽然那个玩具只要一块钱,她爸爸坚持不买,女儿就一直站那哭。我从心里还是支持她爸的做法,虽然他的脸色和态度有点过于强硬。于是,我把女儿带到了安静的一处,等她哭完,耐心和她聊起来。这个玩具其实是她一直想买的,一个彩带小球,以前看过几次都因为买了其他的玩具而舍弃,今天再次看到非常想买。我只能和她说:“今天我们是来看科学表演的,并没有说好要买玩具对不对。如果这个玩具你很喜欢,那么你记住这个地方,等下次你有玩具奖励机会,我再带你来买吧。”女儿快5岁了,还是比较通情理了,听完也就同意了。因为哭闹错过了表演,也就作罢,也不生气,继续和爸爸玩了会儿别的,然后高兴回家了。
回家后,我一直想着这个事,我也没有研究过对于孩子这种购买欲望控制或者说财商培养方面怎么做才好,但是我认为从小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消费观还是很重要的。我决定尝试一个办法,让她一方面可以认识钱的数量与物品的价值关系;一方面让她学会克制欲望,不要滥买,只买最喜欢的。我对她说:“妈妈以后每周一给你10元钱零花钱,你自己收着。周末出去玩你就带着。如果你有额外的东西要买,你就自己买。钱不够就等够了再买。如果没有特别喜欢的,就把钱存起来,存的多了就可以买更好的东西了。”女儿觉得很新鲜很好玩,愉快的答应了,连忙找出一个漂亮钱包,准备把钱存起来了。时间过去两周了,期间有一次路过一家玩具店,女儿喜欢好几样漂亮玩具,尤其是一个小马宝莉她很喜欢,标价是130元,我告诉她需要存13张10元就能自己买了。女儿就很乖巧的离开了玩具店,什么也没买。她告诉我她要存到13张来买。后来又一次在屈臣氏,她看到一把彩色小梳子,爱不释手,19元。也许平常我就给她买了,但这次我告诉她,这个不是必需品,家里也有一个类似的,但如果她真的喜欢,可以用她自己的钱购买这个,不过需要用2张10元也就是全部用光,那么小马宝莉也买不着了。女儿想想说:“好吧,那等我存13张买了小马宝莉,再存2张买这个梳子吧。”于是真的什么也没买的回家了。
虽然我也不确定这个方法是否长期奏效,但目前我觉得还是挺不错的。也许过段时间她都忘记她要买的这两件东西了,但是她在当下可以克制住欲望,延迟满足,也算是一种成长吧。并且这两周,她进去超市好几次,没有再为了买东西而买了,当然,她的生活必需品我们是及时满足了的,但是她额外的购买欲望的确克制住了,而且女儿经常说,妈妈我觉得我好像什么都不需要了。
我觉得没有千篇一律的方法,孩子也需要因材施教,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家长把自己管好、坚持原则很重要。家长因为孩子哭闹就妥协,或者有人破坏(女儿的姨妈听说后说要给她买小马宝莉,被我一口回绝啦),那么孩子更难以坚持了。家庭教育无小事,六岁之前,任何小事其实都关系着孩子的性格养成。继续努力、不断改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