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崇禧是回族人,广西桂林市临桂区会仙镇山尾人,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誉为“小诸葛”。军阀新桂系代表人物,与李宗仁合称李白。北伐战争时,率广西军队攻至山海关。北伐成功后和蒋介石及其它地方势力多次开战。抗日战争爆发后,二人动员广西的军队抗击日军,合作指挥多场大战,屡有胜果。曾获青天白日勋章、抗战胜利勋章、英国巴士武士勋章等。
白崇禧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担任“中华民国国防部长”,然而国民党政府未能保住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战果,局势对国民党政府愈趋不利,新桂系最终亦无法保住中华民国的半壁江山。解放军解放中国大陆后,白崇禧逃往台湾,1966年逝于台北。,胆识超人,狡诈多变,谋略深长,记忆力惊人,善于捕捉战场信息,他善于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穷追猛打、佯攻佯动、出奇制胜等战略战术,所以常常能够以少胜多,有“常胜将军”之称,在国民党将领中素有“小诸葛”、“今诸葛”、“当代张良”、“现代第一俊敏军人”等雅号。
白崇禧故居始建于1929年,原占地2041平方米,为组合式大庄园,依山傍水,山下有水井、荷塘,院中有清真寺和学堂,现仅存一座主楼和配楼,占地841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主楼有花坛、鱼池、客厅、楼阁和前后对角炮楼,四周青砖高墙,院内亭台楼阁,古朴典雅,具有民国初年花园建筑风格。二楼前是戏台,后楼是看台。当年白崇禧母亲九十大寿时,蒋介石、宋美龄夫妇前来祝寿,曾坐在这里看戏。
白崇禧故居位于临桂县会仙镇山尾村,整个村子有五十多户人家居住,在这个村子附近有一个小学,小学里有一座显眼的红色窗户和白色围墙建筑,那就是佩璋礼堂,以白崇禧夫人命名的建筑,陈年的味道弥漫在整个建筑,零零星星的野草在建筑边缘漫无目的地生长着。从小学大门附近延伸小道走进村里,在村里道路两旁晒满了收获的稻谷,金灿灿的稻谷想到了谁知盘中餐的辛苦。到村里的路口,延伸进去的不知是哪个年代留下来的石板路,走在石板路上,鞋底就像抹了油一样,光光滑滑的,很是舒服,一股凉爽的气体缓慢的灌进脚底,两脚凉爽爽的。
石板路两旁是青砖瓦房,俨然走进了一座古村,整个村显得静谧安逸,再走进村里,有一座古老的石头建的水井在一户人家门口矗立,伸头进去,根本看不到井的深度,全是清凉的井水,水汽扑面而来,凉爽渗透到整个人的身体里,清爽弥漫整个人,非常舒适。从老乡那里借来木质水桶,用缰绳将水桶甩进井里,用手腕力量将缰绳甩动木桶,将井水打进桶里,然后迅速地将盛满井水的木桶用力一拉,木桶和井水一起被拉上来。将井水倒进手里,凉意缓慢地浸满全身,舒爽极了。
井水用手捧到嘴里,甘甜清凉感觉弥漫整个嘴里,就像在沙漠之中遇到了解渴之源。在村里的有些户人家的围墙上,挂满了稻草,鸭子在村里的小溪边嬉戏,村里的绿树争先恐后的生长着,一派乡村美丽景色犹如一幅油画展现在众人面前,让人陶醉,让人怜爱。
再从村里走进大概一百米左右,就到白崇禧故居。整座建筑深深的藏在村里,周围全是村民的房屋依它而建,在建筑右侧只是一条与其它建筑隔开的小路,整座建筑的高大一下就征服了你。青砖黑瓦利落的运用在整个建筑中,整个建筑显得干净而高不可攀。
建筑的高大把整个大门比了下去,大门运用吉利的红色,在大门上面运用西洋的曲线的造型,给建筑添加了妙笔生花的一笔,在大门的下方有几方阶梯,似乎有步步高升之意,在楼梯下方,就是石板路,路的对面是一条缓缓流过的小溪。建筑左右两侧墙上几扇窗户很小,曲线的造型,有点西洋风格,可见主人对建筑还是有讲究的。在故居的大概五十米处有一座正在整修的建筑,在建筑的上方挂了一块写了“清真寺”的牌匾,可见白崇禧的一家信奉伊斯兰教的。
故居墙上挂有一张《临桂白氏世系表》,表上介绍,临桂白氏系元朝回民,始祖伯笃鲁丁是元朝进士,居江宁府﹙今南京﹚水西门内桥湾。明洪武十三年,伯笃鲁丁之孙永龄到广西为官,携弟永清、永秀移居广西。永秀一脉人丁兴旺,后改姓白。传至十五世白榕华时落籍临桂山尾村,并苦读成才,于乾隆年间考中进士,为白氏家族在广西的发展奠定基础。
故居中陈列有一幅时任广西美术学院院长徐悲鸿创作的油画《广西三杰》,画的是李宗仁、白崇禧、
黄旭初﹙时任广西省主席﹚三人的骑马像。另有徐悲鸿写给白崇禧的一付楹联:雷霆走精锐;行止关兴衰,楹联空白处写有题跋:健生上将,廿六年八月飞宁遂定攻倭之局,举国振奋,争先效死,国之懦夫,倭之顽夫突然失色。国魂既张,复兴有望,喜跃忭舞,聊抒豪情,抑天下之公害也。
离开白崇禧故居时,在门厅看到一篇《白崇禧生平简介》:白崇禧5岁进私塾,读书5年,晚睡早起,刻苦用功,奠定了扎实的古文基础。10岁时与六弟崇祜到离家3里的会仙镇小学走读二年,1907年14岁时考入陆军小学,16岁以第二名的成绩被广西省立初级师范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