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let go就没写完,因为太鸿篇巨制,我感觉要摘录很多期,就放弃了(再加上还得英文打字+翻译工作量太大)。这回一气呵成分享完了,这感觉就像是:完全ok棒棒孔雀开屏快乐.JPG~
9、我是否能够使他完全避免外在评价的威胁,几乎在我们生活的每一种状态中,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工作中,我们都发现自己处于外在评判的奖励或惩罚的压力之中。“那样很好”,“那是不妥当的”,“那可以满分”,这种外部评判一直伴随我们从幼年走向老年,成为我们生活的组成部分。根据我的经验,外部评判无法促进个人的成长。从长远观点来看,一个积极评价与一个消极评价一样,都具有威胁性。你告诉一个人他是好样的同时就暗示着,你也有权利评判他是糟糕的,所以我现在已经明确认识到如果我能使人际关系尽量远离判断和评价,我就越能使对方达到一种境界,即了解到评价的焦点和责任的核心都在于他自己,归根结底,他的经验的意义和价值最终要由他自己来负起责任,无论多少外在的评价都不能改变这一点,所以我愿意致力于发展一种非评价的关系,我不评价对方,即使在我自己的情感中,我也不作评价。我相信,这样可以使他获得自由,去成为一个自我负责的人。
这个观点实在震撼!夸赞一个人实际上跟贬损一个人一样倨傲,这暗示着发出者有权利居高临下地品头论足,这并不是真正的尊重。比方说,“爱一个人就要爱他的优点和缺点”,这句话原本暗示着发出者在努力培养接纳的能力,可惜在届分优缺点的一瞬间就已经跨入偏见的大门,所以“爱一个人就接纳他原本的样子”来得更为贴切。
同时评判某种程度上也剥夺了他人为自己负责的权利,比方说在母子关系里,妈妈夸“宝宝你真棒,妈妈很开心”,仿佛在说这件事是为妈妈而做,实际上无论孩子做成什么样子,妈妈的情绪都该是中立的,平静接纳地问孩子“你喜欢这样吗?为什么?”。使孩子人格独立及自我负责,是家庭教育中的首要任务。
10、我能够真正与一个他人平等对话吗?他正处在成为一个人的过程中,我也可能会束缚于他的过去或我的过去,正在对话的究竟是哪两个人?假如在我与他的对话中,我把他当作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一个无知的学生、一个具有神经质人格的人或一个精神变态来对待,那么在两人的关系中,我的这些概念中的每一个都会限制他成为可能的那个人。马丁布伯有一句格言,“肯定别人”,他说,“肯定意味着接纳另一个人的全部人格,确认她,理解她,尊重她,促其变化,我在内心确认她,那么在她内心关于这种人格,现在就能得到完善,能够发展。”
即不带有任何预设地去对待每一个人,也包括每一天、每一次晤谈都把她当作新的人对待,谨慎地觉察内在是否有任何预设的蛛丝马迹,摘除全部“有色眼镜”,百分百完全地臣服于当下的觉知和体验。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有能力创造自己内心完善的活生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