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开岭的《东西方文化下的资产观——慈善文化漫谈之一》,他引用了一个富人的话“永远不要在孩子面前露出一种不为钱发愁的态度……这些钱是你的,可同时也是世界的”。当然,王开岭先生想说的是慈善事业,我却想断章取义说说对孩子消费理念的教育。
真的,永远不要在孩子面前露出一种不为钱发愁的态度。拿我自己的孩子来说,才两岁半不到,却因为从来都是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不是因为我们多么富有,而是她要的毕竟都只是吃的玩的,不是什么贵重东西),现在看到什么,不管是谁的,只要她想要,就很不讲理地大声喊:“是我的!是我的!”“我要!我要!”这种强烈的占有欲和自私心理真让人头疼。这显然与她的成长环境有关。
首先,我自己本身比较喜欢购物,尤其是网购,自从有了宝宝,就特别喜欢给她买东西,穿的、玩的,还有书。我买玩具的频率很高,家里玩具堆得满满的,慢慢地她开始喜新厌旧,玩了一样又要新的。我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开始控制买玩具的频率和数量,加上每个月都定的“巧虎”,所以这大半年便没怎么给她买玩具。于是她开始轮番地拿旧玩具玩,喜新厌旧的态度好转了。但是我不买,她爷爷奶奶买啊,所以又露出苗头。
不仅是玩具,其他东西她爷爷奶奶也是经常给她买。他已经把所有人脾气态度都摸得清清楚楚,知道看什么人说什么话了。所以她现在想吃什么菜就说:“让爷爷给我买奥。”平时家里的菜都是她爷爷买。想吃什么零食就说“让奶奶给我买奥。”零食这方面我有管控,所以还好一点,但因为我工作忙,没多少时间陪在她身边,所以真不好说。当然她也会让我买,但不敢要求太过分,她知道我会控制,她知道奶奶基本都满足她。至于爸爸,她一般只是让他陪她玩。
很显然,她觉得一切来得都太容易了。而且是理所当然的事。也许有人觉得这么小的孩子这种表现很正常,没必要大惊小怪的,我却觉得不然。孩子的性格基本上这时候就开始形成了,后面再怎么变化,本质也不会动摇。古人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我觉得很对。因此我偶尔会向她渗透一些“生活不易”的观点,当然只能在具体的生活小事中渗透,比如带她出去玩,她想坐摇摇车,我偶尔会说“妈妈没带钱怎么办啊?”让她知道有些事是要有代价的。于是她也很无奈,说“妈妈下次带钱来坐好不好呀?”但是她现在会向身边的人求助,比如随便看到一个阿姨,便抬着小脑袋,说:“阿姨,我想玩这个。”甚至有时会撒泼发脾气——显然她平时跟着奶奶和太太,所有要求都被轻易满足了,我一己之力十分微弱。
吃饭的时候,她总是撒得到处都是,小时候是因为还不太会吃,现在是故意玩闹,而我们却总是简单地把撒出来的饭菜清理到垃圾桶,甚至她吃不完的东西直接跟她说:“扔到垃圾桶去。”这种浪费的行为显然也会延伸到其他方面,而且让他觉得东西不要反正可以扔。家里人会教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她也会背了,但是她真的懂吗?显然不懂。于是,前段时间我对她说:“饭菜掉在桌上要自己捡起来吃哦。”她不愿意捡起来吃,所以吃饭也明显小心了许多,也不敢故意撒掉了——但这也仅限于我在的时候。
到底怎么做呢?显然需要全家人的配合。社会风气也很重要。
那么是不是就不断地告诉她,我们生活不容易,不能浪费呢?我想起一个家长和我的交谈,她说她经常有意识地这样教育她的儿子,结果她儿子很委屈地问她:“妈妈,我们家是不是很穷啊?”看来过犹不及。我记得我曾经看到过的一篇文章,大致说不要总在自己孩子面前叫穷,这会使孩子变得小气(物质和精神上的小气)。
我觉得让孩子知道家里真实的经济状况,同时让她真切地明白家里的每一分钱是怎么来的——即我们的一切是通过努力得来的,你要想有这一切,也必须努力才有——不仅是将来的努力,还有现在的努力。比如,你每周可以吃三次零食,那么你想额外吃到的第四次应当是你通过自己的努力换来的,而不是一句“我要”就可以给你的。
这是我的一点想法。我也打算这么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