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作了一个平凡之恶。
01
那天在地铁等列车的时候,我塞着耳机,调高音量播着reality,正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世界里。突然站我隔壁的陌生女生向我问了些什么,我只隐隐听到一些声音,完全听不清她在说什么,只清晰看到她疑问的眼神。
但我没有理会她,没有拔掉耳机询问她,而是继续沉浸在音乐中。心想:你不该向一个塞着耳机的人求助。
可能我是真心不喜欢被打扰,尤其是被陌生人,而且我已经做了隔离措施(诸如带着耳机、没有眼神接触、读文章等)。
所以我下意识地拒绝帮忙。
另外,我也想起一次在地跌中被求助的经历。当时我赶着上班快速走向出口,步伐之快应该是带风的,经过售票机,竟被一名陌生男子拦下,他问我“xx站应该怎么走?”……
当时我隐隐一股怒气,因为我还有1分钟就迟到了,想都没想就轻声回答:不好意思不知道。心想:你不该向一个看上去非常赶时间的人求助。
02
那天看刘嘉老师的心理学基础30讲,提到一个关于群体冷漠的案例,原文是:
1964年3月13日夜3时20分,一位叫基蒂·珍诺维丝的年轻女性在工作结束后回到她位于纽约皇后区的家。在她家的门口,一名男子正拿着匕首等着她。
在随后的一个小时里,这名男子连刺了珍诺维丝76刀。而在这一个小时里,珍诺维丝不停地绝望喊叫:“杀人啦!救命啊!”直到她死去。
让人震惊的是,在随后的调查中发现,至少有38名周围的居民在自家窗口目睹了这起行凶,可是竟然没有一个人前往救援,也没有一个人打电话报警。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记者对这38名旁观者进行了采访,他们无一例外地说,他们“觉得”其他人肯定已经给警察打电话了,警察已经在来的路上了。
在这个血腥的案例中,旁观者并非冷酷无情,而是大家都觉得其他人已经有实施帮助了,自己也就没必要插上一脚。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他们是群体中的一员,群体的责任分散到每一个个体中,责任感就会减弱甚至消失。
这种集体冷漠的现象,心理学称之为责任分散。群体越大,责任就越分散。
03
回想我在地铁中作过的两个“恶”,不帮助,除了是因为我本身有更为重要的事要做以外,更多的原因可能是:群体之大,我没有绝对必要帮助你,其他人也可以帮助你,甚至比我帮助得更好呢。
这里的责任分散,使我们就算面对求助也很有可能拒绝帮忙,面对邪恶也不会挺身而出,所以很容易引发个体的平凡之恶。
之所以称之为平凡,是因为在同样情境下,很多人都会选择不出手,比例高了也就平凡了。而之所以称之为“恶”,是因为从道德层面来说,面对别人的求助而拒绝帮忙,是不被提倡的,是被认为不善良的。
我也从不认为自己是个十分善良的人,要做到十分的善良是很累的。
只是说,群体冷漠是现时十分普遍的现象,如果求助,一定要找看上去“清闲”的人,总不能找那些正在“吸农药”的人吧。
另外,假设不幸碰到抢劫、心脏病发作、车祸等等紧急情况,你需要指定围观群众里的某个具体的人来帮助自己,比如,“那个穿牛仔裤的先生,帮我打120”,而不是没有指向性地喊“救命”。
-end-
P.S. 当我“清闲”的时候,不赶时间不戴耳机不看书的时候,是很乐意帮助有需要的人的。例如今天就帮助一名妈妈把BB车捧下长长的楼梯进地铁站。
不过这种事,谁会不害臊地公然写出来表扬自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