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将带领入门读者了解CPU,GPU,FPGA,ASIC和异构计算的一些基本概念和优缺点,希望帮助入门者和爱好者建立基本的芯片概念
人工智能有三要素:算法,计算力,数据。我们今天主要来讲讲计算力。
计算力归根结底由底层芯片提供。按照计算芯片的组成方式,可以分成:
同构计算:使用相同类型指令集和体系架构的计算单元组成系统的计算方式。
异构计算:使用不同类型指令集和体系架构的计算单元组成系统的计算方式。常见的计算单元类别包括CPU、GPU、ASIC、FPGA等。
我们从CPU开始,讲一个小故事来帮助你理解一切。
异构厨房系统:
有一个大厨(CPU),能做各种菜(兼容性好),但是某些大量重复的动作(例如切菜)明显减慢了他做菜的速度。原来客人都点炒青菜,拌黄瓜之类的,大厨自己还算能胜任,但是最近(大数据时代到来),客人要求高了很多,开始点各种大菜(大量数据复杂处理)。
大厨力不从心,于是老板需要找个帮手(协处理器)来帮助他,比如在切菜方面,这个帮手可以同时处理很多菜品(并行处理),而且速度很快(低延时)。希望在合理的分工协作下,厨房能满足新的需求。
为什么CPU在大量数据处理时效率不高?
在之前餐厅的例子里,大厨CPU能灵活控制整个做菜流程,更偏向一个控制者,但很多场景下并不是最好的执行者。CPU作为通用处理器,也是更偏重支持控制流数据。CPU每个物理核中大部分的硬件资源被做成了控制电路和缓存,用来提高指令兼容性和效率。只有小部分是真正用来计算的逻辑运算单元(ALU)。在这样的架构下,CPU能兼容大量指令,但是实际的计算效率并不高。
而且,CPU这个大厨很健忘,每做完一步都要去看看菜谱,甚至健忘到切菜每切一刀,都要去看看下一刀怎么切。实际运行中,CPU的代码都存在Memory这个“菜谱”中,需要经过取指令,译码,然后才能执行指令。在这个流程中,取指令,译码会开销额外的时间,降低了数据处理速度。
同构厨房系统:
有人会说,为啥不再雇个大厨(双核),这样组成一个同构厨房系统不好吗?当然可以,因为之前的芯片结构貌似就是这样迭代的。但是或许有以下缺陷无法避免:
大厨贵 -- 价格
大厨在某些方面其实不一定擅长,比如你切菜切得过料理机吗?-- 性能
厨房就这么大,再来个人可能没空间 – 芯片面积
大厨吃的比较多,老板想省点 – 功耗
对协处理器的要求?
老板对这个帮手也是精心挑选的,主要体现在:
最好能提供多样的菜品加工能力,比如洗菜,切菜一体化。(算法性能)。异构系统中,High Performance Compute要求全面实现加速算法,而不是仅仅是几个步骤。所以协处理器需要能全面支持需要用到的场景关键算法。
支持同时、快速加工(数据并行处理能力,低延时处理能力)。协处理器需要有大量的数据并行通道,每个通道需要支持低延迟的数据管线处理。
便于操作和菜品存取(接口性能)。要提供合适的接口带宽,快速,安全地和主处理器进行数据交互。
安装方便,能更新处理流程(配置灵活)。用户能方便地安装,配置,最好能更新协处理器的功能,方便日后计算需求的升级迭代。
节能(功耗)。更低的功耗意味着更低的运行成本,更小的空间占用和更简单的热处理方案。
GPU:动作很快的笨笨小帮厨
GPU和CPU都属于通用处理器,但是却有不同的架构。如果把CPU大厨形容为“头脑发达(控制电路多),四肢简单(计算电路少)”,那么GPU帮厨正好相反。在GPU中,硬件资源被大量用作逻辑运算单元(ALU),小部分用作控制电路。这为大规模的数据并行处理提供了基础。其实,这个帮手在特定工作中远远超过了师傅(切菜洗菜超级快),大厨可以放心地把算法简单、重复性高、需要大量并行操作的工作交给它。
但是CPU支持的控制复杂度较低。当你要求笨笨的GPU把所有菜都切丝,它一定完成得又快又好,但是你告诉它:“土豆切丝,洋葱切片,南瓜雕花……”它就没有那么高效了。这是因为,复杂的控制流程会产生大量的分支(如编程语言中的case和if else),而GPU中一个控制单元要负责好几个计算单元。所以,如果要最大程度地使用GPU,势必要求控制分支越少越好。
另外,GPU有CPU大厨的共同毛病:健忘(需要从Memory读取指令),这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功耗大,基于指令系统,要译码)。
ASIC: 最强订制料理机
如果给ASIC牌料理机制定一句广告语,我觉得是:最快速度,最低能效,您厨房的最强帮手。
我们先来看看为什么ASIC像“料理机”。因为它摆脱了指令系统,没有了“健忘”问题,所有功能都固化了交付给客户,更像一台厨房机器。ASIC的中文全称是“特殊订制集成电路”。它是订制的,也意味着不需要去纠结CPU和GPU怎样分配控制资源和计算资源的问题了,想怎么分配就怎么分配。
编程语言越接近底层硬件,运行速度越快。ASIC的设计是直接用软件思维搭建硬件电路,所有的设计是直接建筑在物理硬件(门电路)上的。所以,ASIC不需要取指令和译码,每个时间单位都能专注于数据处理或者传输,大大提高了效能。直接设计的硬件结构也让数据处理管线真正实现,每一级的处理结果能直接用于下一级的输入,无缝连接。在一定规则下(比如一定芯片面积和布线规则下),并行通道可以最大化叠加。在功耗方面,因为硬件利用的最大化,是所有协处理器里最小的。
那么厉害的ASIC,看来我们的最佳方案一定是它了吧,问题来了:ASIC料理机哪里能买到呢?对不起,哪里都买不到,刚刚说了只能订制。这个过程很漫长,带来的风险自然很大。更重要的是,CPU大厨在拿到专属料理机后,如果突然有一天想把功能更新一下,比如原来土豆切丝,现在想切土豆片了。很抱歉,只能再订制一次。
FPGA: 可变化的万能料理机
FPGA也是料理机,也没有指令系统。和ASIC一样:它的设计也是直接建筑在物理硬件上。这样的结构就已经注定了FPGA在大量数据处理时的优势。事实上,它几乎具有ASIC的所有优点,速度功耗也远远优于通用处理器,但是和ASIC对比,还稍微差一点,例如:功耗大一点,速度慢一点,同样芯片面积下能实现的功能弱一点。不过,FPGA却有一个巨大优势。
FPGA,中文全称“现场可编程门级列阵”。对比ASIC,有三个字无比耀眼:可编程。可编程意味着可改变。今天切土豆丝,明天切土豆片,都没有问题了,不需要进行芯片重新订制,灵活性堪比通用处理器。对比ASIC的研发流程,FPGA开发可以快速试错迭代,缩短了开发时间。其实,在半导体界,FPGA有“万能芯片”的美誉,它以可编程和灵活的直接基于硬件订制两大法宝,在众多应用场景中有着重要地位。
FPGA的主要问题在开发。FPGA料理机交付客户时其实是一个空机器,里面什么功能都没有,需要客户根据自己的需求一点点搭建。这个难度不低,主要原因是:异构算法的开发人员大部分是软件人员,缺乏对FPGA结构和数字电路的了解,编程语言也不统一(CPU端是C、C++等等,FPGA端是VHDL、Verilog)。目前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OpenCL和HLS(High Level Synthesis)技术,支持直接把C、C++代码编译成Verilog,虽然目前转化效果仍然有待提高,但是随着这些技术的成熟,相信FPGA会站上异构计算的舞台中央。
总结
小结一下,本文带领大家扫盲了一下CPU,GPU,ASIC,FPGA的一些基本概念和优缺点。在人工智能不断发展的今天,成本,功耗,灵活性,易用性都被提上了需求单。如果你也想体验一下异构计算的高效,可以试着购买一下阿里云的CPU+GPU和CPU+FPGA的实例方案。另外附上一些相关文章,让大神们继续带你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