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认知觉醒》摘抄
脚步不能丈量的地方,文字可以;视线无法触及的地方,文字可以。文字还可以带我们穿越时空与千百年前的顶级思想家交流。时间和空间都不再成为束缚,这可是无法轻易拥有的能量,但阅读能够帮助我们获得。
读书就是用最低廉的成本获取最高级的成长策略,这是所有人提升自己的最好途径。
用记录学习的过程代替学习打卡,设置下限不设置上限。
促使我们成功的核心其实不是“兴趣带来的喜欢”,而是“擅长带来的成就感”。我觉得胜任感带来成就感成就感会带给我们兴趣。
无论遇到什么事情,说积极的话,不说消极的话;
·无论遇到什么人物,说和善的话,不说刻薄的话;
·无论遇到什么问题,说开放的话,不说绝对的话;
所谓天才,其实并不神秘,其本质是“正确的方法”加上“大量的练习”。换言之,我们没有变得像天才般卓越是因为方法不对或练习不够。
远离被动学习,主动进行测试回想和教授关联、强化、提取是学习的三把利剑!
就像樊登那样,在学习之后,合上书多考考自己,看看自己能回忆起多少内容,能否用自己的话把所学的内容说出来,能否提出自己的问题,能否把概念讲出来,能否在课本外找到例子,能否将新知识和已经掌握的知识联系起来……
《学习之道》一书的作者芭芭拉·奥克利曾明确指出:主动的回想测试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之一,比坐在那儿被动地重读材料要好得多。《暗时间:思维改变生活》的作者刘未鹏也说:教是最好的学,如果一件事情你不能讲清楚,十有八九你还没有完全理解。当然,教的最高境界是能用最简洁的话让一个外行人明白你讲的东西。
教的最高境界是能用最简洁的话题让一个外行人明白你讲的东西
研究者发现,人的大脑大约从35岁以后开始萎缩,在50岁和70岁左右经历两次自然衰老,第一次衰老会失去一些创新连接的能力,第二次衰老则会在唤起记忆方面出现问题。
我从不相信自己有什么天赋,因为学习真的不容易。但我特别爱考试,没有测验的时候,我就和同学互相出题考着玩。每次大考之前,我不会一遍一遍地看书、看笔记,而是拿出一张大纸,靠自己的回忆把这学期学习的公式、重点、单词、生字、诗词都默写一遍。每门课用一张纸。遇到想不起来的,就使劲想一会儿。最后才查书,补充完善这学期的知识图谱。这样一来,上考场的时候就不会遇到特别意外的题目了。
学习三剑客:关联、强化、提取
对于背记或理解类的学习,获取反馈最好的方法是自我测试。
正向反馈通常包括情绪反馈和认知反馈两方面。
·情绪反馈,即有人因为你的表现而肯定你、赞扬你,或做这件事本身就让你感到很愉悦,所以你愿意继续去做并做得更好。
·认知反馈,即有人告诉你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让你知道该往哪个方向改进。
情绪反馈和认知反馈往往是相互交织、相互推动的。
要事第一!一定要先做重要的事,让注意力形成正向的增强回路。
比如散步或慢跑,也是非常有益的。
间歇性学习早已成为学习界的共识。研究者发现,一天中用10小时死记硬背,效果远不如将10小时的学习任务安排在10天中完成。这是因为学习之后,大脑需要一段空白时间去巩固所学内容。如果我们一次性集中学习很多内容,大脑巩固它们的时间就会很少。同理,研究者们也发现,学习可以在睡梦中进行,因为睡眠会巩固我们白天所学的内容。所以,熬夜学习有时反而得不偿失,而按时休息反而效率更高——这也是刻苦者和轻松者效率对比的另一个体现。
最后,要灵活掌握学习时间。如果你只能集中注意力5分钟,那就在5分钟后适当休息;如果你进入了状态,25分钟过去后还想继续学习,也完全没问题,你感觉累了,就可以停下来,并适当延长休息的时间。一项对时间记录应用程序数据的分析发现,工作效率高的人的平均持续工作时间为52分钟,休息时间为17分钟。关键在于,这些超级工作者专注工作时,他们专心致志;而当他们休息时,他们也真的是在休息。
现在,你一定已经理解番茄工作法就是间歇专注在小块时间中的运用,但如果面对寒暑假这样的大块时间,我们又该如何进行间歇专注呢?
首先,尽可能移除视线范围内所有可能让自己分心的事物,因为人是感官动物,外在环境对我们的影响是最直接也是最大的。像手机这样的消息源和娱乐源,一定要放到远离自己的地方,远到我们无法轻易拿到它。千万不要在这件事情上打折扣,因为我们若把手机放到附近,大脑会不自觉地去追踪手机,进入分心状态。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必须使用某些电子产品,那最好把这部分内容放到最后集中处理。
其次,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分心走神了,就把脑中的杂念写到身边的本子上,告诉自己等学习结束后再去处理。这样做很容易让注意力回到当前的学习任务上。
再次,一定要主动停下来休息。从专注状态中跳出来,让大脑进行短暂休息,这非常有利于我们将刚学到的东西转移到长期记忆[插图]中,为后面新的学习腾出思维空间。我们感觉不到这个过程,但它跟学习过程同样重要,所以千万不要跳过休息环节。
同时,在休息的过程中,也千万不要用手机进行娱乐。要想让休息产生学习的效果,就不能在休息时让新的信息输入大脑。研究表明,用手机进行娱乐看上去让我们的大脑得到了放松,但实际上它仍在不断给大脑输入新的信息,给大脑带来巨大的认知负担。所以,在休息期间,不上网、不发短信、不看书,什么都不做,有利于巩固刚刚学到的东西。小睡一会儿或者干脆什么都不做,这并不是在偷懒,相反,你是在提高自己的效率。另外,在休息的时候适当运动只要坐下学习,就全力以赴;一旦开始分心走神,就主动休息。千万不要长时间坐在位置上不温不火地“磨洋工”一下,
采用番茄工作法。番茄工作法由意大利人弗朗西斯科·西里洛创立于1992年,其核心就是先极其专注地学习25分钟,然后休息5分钟,如此循环往复。
作者芭芭拉·奥克利曾在《学习之道》一书中这样介绍:大脑在学习的时候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意识”的专注模式,另一种是“潜意识”的发散模式
《暗时间:思维改变生活》一书的作者刘未鹏说:能够迅速进入专注状态,以及能够长期保持专注状态,是高效学习的两个最重要的习惯。
如果犯过的错误下次还犯,做过的题目下次还错,那说明这根本就不是学习,或是效率极低的学习。相反,保证出过错的题不再出错,搞明白之后不会忘记,才是学习的底线。
无论提升学习能力还是思考能力,其方法正是不断明确核心困难或心得感悟,并专注于此。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需要暂停盲目的努力,鼓起勇气去面对核心困难,花时间去梳理、分析,然后攻克它们。
无论提升学习能力还是思考能力,其方法正是不断明确核心困难或心得感悟,并专注于此。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需要暂停盲目的努力,鼓起勇气去面对核心困难,花时间去梳理、分析,然后攻克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