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
显著:是指临床可见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情绪的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有自杀企图或行为;
甚至发生木僵;
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
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持久:是指每次发作持续至少2周以上、长者甚或数年,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
所以我们平常所经常会拥有的难过、悲伤、焦虑等等,都是属于情绪的范畴,或者说,只能属于抑郁情绪的范畴。
抑郁情绪和抑郁症都会让你大脑充斥着悲伤、痛苦等消极情绪,都会让你心里难受得想哭。但抑郁情绪并不会影响你的正常生活,你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因为一件事(比如失恋分手,亲朋逝世等)情闷闷不乐,甚至痛苦消沉,但你依然可以感受到生活中令你感到快乐的事(比如升职加薪,吃顿好的)。
而抑郁症的威力则更加强大,它会把你的脑子全部挖空,连基本的吃饭、睡觉都做不到,行尸走肉一般,会使人的思维迟缓,脑子如同上锈了一般,很难或根本感受不到情绪刺激,任何曾经喜欢的事情都无法调动起情绪,生活就像一潭死水。
所以,请不要擅自以为抑郁症就是“作”。
为什么
抑郁症成因
迄今,抑郁症的病因并不非常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生物、心理与社会环境诸多方面因素参与了抑郁症的发病过程。
遗传、性格、应激事件的发生、神经系统和脑组织损伤、内分泌紊乱等都可能诱发抑郁症。
为什么要了解抑郁症----抑郁症的社会影响
抑郁症是世界第四大疾病,预计到2020年,将成为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第二大疾病,平均每10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可能患上抑郁症。并且,每100个抑郁症患者中,平均就有65个人产生自杀的念头,其中15%的人真正实施了自杀行为。据国内报道,中国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自杀,其中一半以上患有抑郁症。抑郁症导致的缺勤、医药费和丧葬费每年造成 78 亿美元的损失。并且,中国的抑郁症患者正趋于年轻化。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如社会对于抑郁症的不了解,甚至歧视,患者自身不必要的耻辱感,经济条件不允许等等,造成抑郁症在中国的就诊率,只有20%,90%以上的患者没有得到治疗。
抑郁症在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不能逃避的问题。
怎么做
如果我们身边患有抑郁症,或具有抑郁倾向,我们作为亲属或朋友,虽然不一定具有足够专业的心理学知识与素养,但我们也可以尽力做到以下几点:
①防止“传染”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是具有能量传递的。在与处于抑郁状态的人交流的过程中,需要像对待一个患者那样去交流,不要将自己的情绪与患者绑定,否则长此以往,你的情绪会随着患者的情绪如同过山车般起伏波动,你也可能患上抑郁。我们要学会适当地抽离情绪,冷静理智的进行分析。
②耐心倾听、鼓励与引导
如果抑郁症患者愿意对你倾诉,那你相比于其他人而言,已经拥有了患者的信任,这是相当有利的条件。因而,我们一定要耐心地倾听患者的心声,不可以随意打断,突然讲起自己的经历,更不能随意地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进行价值评判,这会让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信任崩塌。
但我们可以以自己的角度,将患者所述不加判断的反馈给对方,这样更有助于重构患者的认知,从自己的怪圈中抽离出来。
同时,我们要积极鼓励,改善患者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适应功能,提高患者家庭和婚姻生活的满意度,从而减轻和缓解患者的抑郁症状,调动患者的积极性。请积极鼓励患者接受专业治疗,不要随意答应为对方保密,毕竟抑郁症还是需要更专业的人士来解决。
③留心患者的自杀情绪
对于抑郁程度较重的患者,更要留心抑郁症可能带来的自杀情绪。
当一个人产生自杀情绪,ta可能不会直接向周围人进行倾诉,但通常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以下这些行为:
• 表现得极度沮丧、抑郁和绝望;
• 变得易怒,大发脾气;
• 有自残行为;
• 蓬头垢面,不再重视自己的外表;
•滥用酒精或药物;
• 情绪突然变化明显,特别是长期忧郁的人突然表现得很愉悦(因为可能是做好了自杀的决定);
• 不再与朋友、家人联系;
•谈论有关自杀的事,即使是以开玩笑的口吻;当对方突然谈论关于自杀、死亡的话题时,虽然可能感到不适应,因为谁都不了解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但请千万不要逃避,请认真的和对方沟通,加以积极引导。
• 把身边财物赠与他人,与他人告别,写下遗嘱;
• 购买安眠药、农药、绳索等可能用于自杀的工具
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时间往往是在走出低谷,快要变好的时候,而身边的人这个觉得他一步一步慢慢变好的时候。但是只要我们真正的关心对方,了解对方,就一定能够察觉。
如果发现对方有自杀情绪,一定要及时进行干预,可以直接了当的询问对方是否有这样的想法,然后在进行适当的沟通,鼓励对方接受治疗。
纵使世界并不完美,我们仍然可以治愈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