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美国有位小学生在课堂作业本中写道:“我讨厌我妈妈的手机,希望她从没有过手机。”这位小朋友还透露,她班上21个同学有4个希望手机从未被发明出来。这个帖子在脸书上被转载了17万次。不少家长因此开始反思自己对手机的过分依赖,觉得应该放下手机,多和孩子交流。
现如今,手机渗透到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方方面面,几乎无处不在。
出去外面吃饭,经常看见餐厅里围坐了一桌子人,一人拿一个手机低头不语,专心致志刷屏。
印象最深刻的是,有回遇见的一对年轻情侣。年纪20来岁,女的怀孕,肚子看起来有四五个月大。为了肚里的小宝宝,点了满满一桌菜,对坐而食。不过,两人面前的桌上,各架着一部iPhone手机:女的看韩剧,男的看综艺节目,两人自得其乐,互不打搅。一段饭下来,全程无交流,最后买单也是男的用手机支付,用不着开口说话。
当时坐在边上的我,就在想:如果肚子里的小宝宝有意识,会想要一对手机控父母吗?
不说别人,自己何尝不是离不了手机。饭桌上有人,我不会拿出手机。一旦家人、朋友离席去洗手间,就会不自觉拿出手机,查看微信或其他社交软件。有时候陪孩子做作业,也会找“空档”时间,偷偷看手机。孩子就不耐烦抱怨说:“妈妈,你给我听写的时候,能不能不看手机。”
手机在窃取我们的注意力,它与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竞争着我们的注意力。
成年人尚且如此,手机对于自制力薄弱的未成年人,更是全面碾压。
记得有回,带儿子去吃肯德基。排队的时候,儿子突然很激动跑到前面,冲着一个小男孩喊道:“小强,怎么是你啊?你也来吃肯德基吗?”
“嗯。” 小强稍稍抬了一下头,眼睛死死盯着手中的手机屏幕,压根没兴致搭理儿子这位同班同学。
我走近一看,小朋友正在聚精会神玩着手游。
早晨坐公交上班,车上的乘客几乎人手一个手机。有的玩游戏,有的追剧,有的聊微信,有的刷抖音……手机使我们的日常生活更加碎片化、分裂化和断裂化。
几个月公交坐下来,像我这种拿着本纸质书阅读的老古董,一个都没有遇到过。
真的是,一个,都没有。
工作的时候,一样离不开手机。
新加入一家单位,第一件事就是加入公司群和部门群。然后,领导和同事就会在群里通知各种事情,分享资料、信息和经验。还有一些老板奉行“朋友圈治国”的管理策略,除了平时不时给员工喂上一碗油腻母鸡汤或心灵老鸭汤,甚至连休息的时间都不放过,让员工时刻关注公司群的动态。
手机模糊了严肃思考和娱乐思考之间的界限,让人无法确定自己是在工作还是在娱乐。
学习的时候,还是离不开手机。
我在宁波大学读了三年的研究生,学校所有的通知都是班主任通过手机短信群发给我们。课件资料都上传在班级QQ群,日常联系交流都靠班级微信群。
儿子读小学,每天都要使用手机完成英语口语作业。隔段时间,就要用手机App完成教育部门布置的安全学习作业。
当然,孩子们通过手机完成家庭作业和学习知识,大大提高了效率,但同时它也在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如此一来,深受手机影响却又欲罢不能的人们,便开始期望拥有一个“瓦尔登区”,让我们远离通讯设备,逃离每天被手机的提示音和闪烁的提示灯所包围的生活,享受宁静的生活。
就像文章开头提到的小情侣,数字时代让人们更加孤独。不久前,纽约首创个人“陪遛”服务,一公里7美元,陪人散步聊天。创始人麦肯锡说:“我们通过电话和电脑联系彼此,却不常沟通,我们需要这种人际互动。”
真不知道,手机带来的一切到底是可喜还是可悲……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