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易: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这主角没事吧.......兄弟们我走中路......这也能吵起来?......
大脑:呼哧呼哧呼哧呼哧
阿易:你咋越跑越慢呢?我不是找了一堆放松的事情做了嘛
大脑:(怒目)你看我放松了吗!
壹 / 成 瘾
手机里有太多的娱乐选择,每一个选择都被视为“放松”,让我们欲罢不能:抖音、电视剧、游戏、社交媒体......更妙的是,大多数人都能做到在多应用之间来回切换,十分得心应手。
这听起来有些美好,但人们还是遇到了一些麻烦。
比如发现自己即使不玩手机,也处于“手机模式”:注意力分散、更加追求即时满足、喜欢多任务切换、情绪起伏大等等,甚至出现了一些躯体上的不适:颈椎、肩部、头部、眼睛......
即使明了睡前不断刷手机的危害,也看了很多戒瘾技巧,但最终还是干不过那一瞬间的起意,只留下醒来的懊悔和对“改过自新”博主的羡慕。
很多人都会将其归因到自制力上面去,一些自我要求高的个体,可能还会进行自我谴责,或者采取一些手段加以控制。不过,失败者芸芸,然后再陷入新一轮的焦虑、自责和逃避。
我们很难确定自己到底是不是数字成瘾了,但从一些特征来看,似乎最远的也离成瘾特别近:
冲动、强迫、难以自控、在无法使用时变得紧张和焦虑、对工作和学习活动造成困扰......
(注:本文所述“数字成瘾”包括网络成瘾、社交媒体成瘾、数字游戏成瘾和智能手机成瘾)
贰 / 塑 造
有观点认为,人们沦陷在无穷无尽互联网信息中,其实是在腌制自己的认知。认知又由大脑产生,因此实际上对于手机的沉迷,更是在重塑自己的大脑。
当然,我们无时无刻都在塑造大脑,但是这种上瘾式的塑造,无疑难以使其走向我们所乐见的结果。
从心理学上来看,手机成瘾包含两个重要的机制:强化和习惯。
手机的各式功能满足了人们很多需求,当前各大信息平台盛行的推荐算法,也在极力地迎合用户的喜好,太多的即时满足鼓励了人们更多地用手机,也即正强化;
反过来,手机世界提供的庇护所“与世隔绝”,帮助人们转移注意力,逃避现实生活的不快和繁琐事务,形成了一种负强化。
而手机操作的便捷以及软件交互的友好,使人们很快就形成了使用习惯,给强化的通路大开绿灯,最后成瘾就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
从神经和分子机制上看,成瘾的过程大概是这样的:
一开始,手机里的内容吸引了个体的大量注意力,并在短时间内给予需求满足(提供快乐、宣泄不满等)。
一边是低成本的操作,一边是尝到甜头后的强烈渴望,为了获得满足,我们不断接触刺激物,刺激物则不断刺激大脑传递多巴胺、启动奖赏系统,成瘾就此开始。
由于一开始成瘾物提供了大量的奖赏,前额叶迷失了自我,对于成瘾物作用的高估使它产生过度的反应,并且变得难以抑制冲动,我们常说的“自控力”由此发生变化。
同时,伏隔核中谷氨酸出现异常驱动,降低了兴奋性突触对神经传递的调节能力。
久而久之,这种异常的兴奋传递,使得前额叶皮层功能和认知控制受损,神经奖赏系统也出现缺陷,工作记忆和决策能力较差。
在ERP的观测结果中,我们看到了网络成瘾表现出的大脑异常。
【ERP
ERP是Event-related Potential的简称(事件相关电位),它反映了认知过程中大脑的神经电生理的变化,也被称为认知电位,也就是指当人们对某课题进行认知加工时,从头颅表面记录到的脑电位。
N1
ERP的主要成分之一,表现的是大脑皮层对于刺激的意义和重要性的反应。
P300
ERP的主要成分之一,P300是反映人认知加工能力的重要指标。】
网络成瘾者产生了更大、潜伏期提前的N1,也就是说,相同强度的刺激诱发了更大强度的大脑皮层唤醒,吸引了成瘾者更多的注意力,导致感觉功能和注意功能异化。同时,网络成瘾者的P300幅值降低,这提示成瘾患者的认知功能受损。
并且,大脑本质上是一个物质,异常的运转也意味着结构的磨损。
许多研究发现,手机成瘾者的出现前额叶和岛叶的部分灰质减少、部分脑区的白质完整性降低。
左右半脑之间的连接也出现了异常,这跟灰质、白质的变化存在一些联系。
从脑电波的结果上看,网络成瘾者的α波(常见于静心专注状态)和β波(清醒状态时最常见)也都有所降低。
既然伤害这么大,为什么不停手呢?其实正是因为伤害,才无法停手。
之前负责抑制、反应、奖赏的脑区都遭到破坏,无法做出正确判断和控制,而且重复的行为强化了“手机——满足”的认知,习惯更是难以改变,大脑已经陷入恶性循环。
听起来是不是有些熟悉?
是的,数字成瘾和物质成瘾(酒精、药物等)在脑神经特征上存在很多相似之处。
最终我们可以看到,当大脑因为成瘾行为发生改变时,自责已经无济于事,大多数时候只能是徒增痛苦,然后现实世界多了一个焦虑源把我们赶回手机世界。
【脑区名词解释
前额叶
前额皮层(prefrontal cortex,PFC)的各个部分与情绪有关。灵长类动物的PFC分为3个子区:背侧PFC、腹内侧PFC和眶额皮层。PFC的技能具有不对称性。左侧PFC与积极感情有关,右侧PFC与消极感情有关。
伏隔核
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位于基底核与边缘系统交界处,是一组波纹体中的神经元。在大脑的奖赏、 快乐、 成瘾、 侵犯、 恐惧以及安慰剂效果等活动中起重要作用。
奖赏系统
大脑中的一个回路。每当我们做一件事的时候,奖赏系统中的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都会给行为评分,判断该行为是值得奖励还是不奖不罚或者需要惩罚,再将评分的结果传递给中脑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由其判断是否释放对应量多巴胺(Dopamine)。】
仨 / 正 念
如果我们的大脑结构和神经连接能因过度使用手机而改变,那是否有方法可以反过来让大脑产生积极的改变?
正念冥想也许是一个温和的选择。
Kabat-Zinn将正念定义为“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进行关注——有意地关注当下,且不加判断。”
正念冥想还让我们客观了解到自己的想法,保持一种“想法不是事实”的态度,而无需去改变想法内容,或者对自己进行评判。
一般的做法为:选择一个注意对象(如自己的呼吸),找个地方舒服地坐着,闭上眼睛,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如果头脑中出现了任何想法,观察它、目送它离开,然后注意再回到呼吸上即可,不必烦躁、指责或评判,只是一个想法而已。这样训练10-15min后,休息1-2min就可以结束。
正念冥想已经被证实可以用在物质成瘾的治疗中。比如,正念帮助成瘾者认识到上瘾背后的渴望本质,识别自己的酒瘾/药瘾冲动,以使他们能做出一些有意识的反应,而不是按照之前的习惯继续沉迷酒精和药物。
这种积极性并不是说正念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因为这是一种需要练习的意识认知状态,像成瘾行为一样需要不断重复将其变成习惯,从而重塑大脑。
研究发现正念过程中,位于额叶和顶叶中参与注意调节的神经结构,以及参与觉醒和自主神经调节的前扣带回、中脑、下丘脑等都被激活。
同时,正念可以增加前额叶的皮质厚度,研究者推测很可能会增强情绪和认知的处理,抵消因病理或衰老失去的皮质体积。
正念效益的外在表现具体为对注意力、知觉敏感性、专注能力的改善,因此正念冥想也被称为一种“健脑”活动。
对于无法自控的我们来说,在下一次非必要的手机使用念头出现时,可以用正念来保持自己的专注。在过度使用手机时,也可以进行正念觉察当下,同时不对行为进行批评或谴责。
这会是一个神奇的体验:我看着我自己玩手机。
然后有意识地改变行为,比如看一眼手指,或是抬头望望天花板。
当全身心的投入有一丝可以抽离开来时,剩下的就不会太难了。
参考文献(上下滑动)
[1]Wee, C. Y., Zhao, Z., Yap, P. T., Wu, G., Shi, F., Price, T., ... & Shen, D. (2014). Disrupted brain functional network in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a 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tudy. PloS one, 9(9), e107306.
[2]Savci, M., & Aysan, F. (2017). Technological addictions and social connectedness: predictor effect of internet addiction, social media addiction, digital game addiction and smartphone addiction on social connectedness. Dusunen Adam: Journal of Psychiatry & Neurological Sciences, 30(3), 202-216.
[3]Chen, C., Zhang, K. Z., Gong, X., & Lee, M. (2019). Dual mechanisms of reinforcement reward and habit in driving smartphone addiction: the role of smartphone features. Internet Research.
[4]Kalivas, P. W., & Volkow, N. D. (2005). The neural basis of addiction: a pathology of motivation and choic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62(8), 1403-1413.
[5]熊建英, & 胡剑锋. (2009). 脑电分析在网络成瘾者的认知研究中的应用. 考试周刊, (5), 236-237.
[6]Basel, A. M., McAlaney, J., Skinner, T., Pleva, M., & Ali, R. (2020). Defining digital addiction: Key features from the literature. Psihologija, 53(3), 237-253.
[7]Brand, M., Young, K. S., & Laier, C. (2014). Prefrontal control and Internet addiction: a theoretical model and review of neuropsychological and neuroimaging findings.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375.
[8]Hu, Y., Long, X., Lyu, H., Zhou, Y., & Chen, J. (2017). Alterations in white matter integrity in young adults with smartphone dependence.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11, 532.
[9]Horvath, J., Mundinger, C., Schmitgen, M. M., Wolf, N. D., Sambataro, F., Hirjak, D., ... & Wolf, R. C. (2020).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correlates of smartphone addiction. Addictive behaviors, 105, 106334.
[10]Choi, E. H., Chun, M. Y., Lee, I., Yoo, Y. G., & Kim, M. J. (2020). The effect of mind subtraction meditation intervention on smartphone addiction and the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mong adolesc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7(9), 3263.
[11]Takahashi, T. (2018). Behavioral economics of addiction in the age of a super smart society: Society 5.0. Oukan (Journal of Transdisciplinary Feder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2(2), 119-122.
[12]Hsu, S. H., Grow, J., & Alan Marlatt, G. (2008). Mindfulness and addiction. Recent developments in alcoholism, 229-250.
[13]Burhan, R., & Moradzadeh, J. (2020). Neurotransmitter dopamine (DA) and its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media addiction. Journal of Neurology & Neurophysiology, 11(7), 1-2.
[14]Hoppes, K. (2006). The application of 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interventions in the treatment of co-occurring addictive and mood disorders. CNS spectrums, 11(11), 829-851.
[15]Pruett, J. M., Nishimura, N. J., & Priest, R. (2007). The role of meditation in addiction recovery. Counseling and Values, 52(1), 71-84.
[16]Dixon, M. R., Wilson, A. N., & Habib, R. (2016). Neurological evidence of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effectiveness in college-age gamblers. Journal of Contextual Behavioral Science, 5(2), 80-88.
[17]https://zhuanlan.zhihu.com/p/461804900
[18]百度百科
注:图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