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1919年的巴黎和会开了六个月,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会议开了七天,而现在的国际会议领导人的磋商往往就是几个小时。一战之后,四个帝国崩溃,产生了无数小的国家和地区,世界一盘散沙。
许多时候建立一个新世界比摧毁一个旧世界难得多。所以成功者往往要胜利两次,一次是战胜对手,第二次是解决好由此留下的新问题。就像爬山,成功地上山了,还要安全的下山才行。
一战后的扛把子,美国总统威尔逊当时带着他的《十四点和平原则》来到巴黎,想解决这个烂摊子。世界为之瞩目,可结果是暗淡的。
威尔逊刚一开始带给全世界的希望是巨大的。美国强大,有道德优越感,主张各民族自治,主张成立国际联盟解决争端,我们今天听起来也觉得是一套很完美的方案。处在那个时代的人,当然会对喊出这样主张的大哥抱有期待。
可现实就像一副杠铃,能正面拎起来走就不容易,把它举得太高总是会砸下来。理想主义更像是遥远的灯塔,方向而已。脱离了现实,想急不可耐地实现就手忙脚乱了。
理想主义的缺陷就是它扩大了潜在的矛盾,也就是放大了人的欲望。甚至诱惑别人来伤害你侵犯你。
回到个人,就是步子不要太大、眼光不必太高。
理想主义追求的是社会整体效益最大化,这往往意味着更高的道德标准,要奉献、要平衡、要帮助弱者。如果人人都这样想既然是好事,而如果只有少部分人这样去实践,往往会被大多数人欺负。用各种道德束缚自己的手脚,那么遇到流氓自然会吃亏。
一个社会制定的标准过于理想化实际无法执行,那么素质高的人、遵纪守法的人,往往就会吃亏。
而法律却无法惩罚那样的破坏行为,因为一开始就没有打算执行,但法律却有可能成为强势团体选择性执行的工具。
就个人而言,过于理想主义、用过高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往往被动。
当你遇到不讲理的人跟他讲道理有用吗?她本来就是用不讲理来获得额外的利益的。比如跳广场舞的人,不会在意自己影响到别人休息、别的孩子学习,只因为她自己住的很远。
当你在许多边界模糊的事情上面遵守道德,照顾别人的利益和感受,你要警惕往往受损害的就是你自己。如果你打电话报警,别人会说你是小题大作。
事实上,法律也确实不能够把每件事情都判个对错。现实如此复杂,就算各种风俗习惯也是对现实的一种妥协。就个人而言,要么远离低素质的人,要么就是也要有一点彪悍之气。毕竟有些事是躲不过去的,你越躲别人就越追着你打。
“讲道理的人总是吃亏”是因为从一开始就不是对等的博弈。就像你跟别人发生了争执,你的底线是不使用武力不说脏话,而对手是没有底线。你被伤害不是很正常吗?
如果要讲道理,你必须有实力,让对手不得不跟你讲道理。就像有利的谈判,都是在打了胜仗之后。当你因为软弱而讲道理的时候,讲道理只是不得而已罢了。
所以我的儿子女儿,我都希望他们思维敏捷同时锻炼身体,免得患上暴力恐惧症,听到别人大声讲话就浑身发抖。这样无论别人用思想还是用体力来挑衅你,才可以从容地回答“你试试看!”
强大是公平的最好保证,而不是理想主义。
一战的外交舞台上同样没有所谓的公理,有的只是强权和利益。曾亲手签下“二十一条”的外交总长陆征祥比任何人都渴望“公理战胜强权”,他甚至天真地设想在战后和谈中毕其功于一役,废除列强在中国的一切特权。
最终理想灰飞烟灭。理想主义就像面条里的香油,第几滴就够,太多就不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