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韩国太子争国

《战国策》一书分《西周策》、《秦策》、《齐策》、《楚策》、《赵策》、《魏策》、《韩策》、《燕策》、《宋卫策》和《中山策》十个部分,其《韩策》中曾用三个小策记录了一个太子争国的故事。

这个故事今人读来,仍然是意味深长。

策一:韩公叔与几瑟争国

韩公叔与几瑟争国。郑强为楚王使于韩,矫以新城、阳人合世子,以与公叔争国。楚怒,将罪之。郑强曰:“臣之矫与之,以为国也。臣曰:世子得新城、阳人,以与公叔争国而得全,魏必急韩氏。韩氏急,必县命于楚,又何新城、阳人敢索?若战而不胜,走而不死,今且以至,又安敢言地?”楚王曰:“善。”乃弗罪。

翻译过来就是:

韩国的(相国)公叔(帮助公子咎)和(太子)几瑟争夺韩国的国权。

郑强作为楚王的使者来到韩国,并(私自)诈称要把楚国的新城、阳人两座城池送给几瑟来帮助他获得国权。

楚王(知道后)非常愤怒,要治郑强的罪。

郑强说:

“我诈称给几瑟城池,其实是为了楚国。

(大王)请听我解释,几瑟获得了新城和阳人两座城池后(实力增强),如果他在与公叔的争斗中胜出,(支持公叔的)魏国一定会立即出兵攻打韩国。

韩国危急,一定会向楚国求救,他们又哪里敢要楚国的新城和阳人呢?

如果几瑟输了,逃亡而且没有战死,那他现在就快就要到达楚国了,(到了楚国)他又怎敢提及土地的事情呢?”

楚王说:“好。”

(于是楚王)就不治郑强的罪了。

——小国的命运在相当程度上是掌握在大国手中的,小国国民梦寐以求的民主和大国世界愿意给予小国民族的民主,其后蕴藏的利益纠葛和标榜成分往往难以估量。

策二:韩公叔与几瑟争国中庶子强谓太子

韩公叔与几瑟争国。中庶子强谓太子曰:“不若及齐师未入, 急击公叔。”太子曰:“不可,战之于国中,必分。”对曰:“事不成,身必危,尚何足以图国之全为?”太子弗听,齐师果入,太子出走。

翻译:

韩公叔与公子几瑟争夺国权。

中庶子郑强对太子说:“不如乘着(支持公叔的)齐国军队还没有到达韩国,先发制人除掉公叔。”

太子说:“不可以,内战,国家一定分裂。”

郑强回答说:“这件事如果不做,太子自身一定安危难保,(都时候)哪里还顾得上国家的完整呢?”

太子不听,齐国的军队果然入侵韩国,太子逃走。

——政治时机的出现稍纵即逝,任一微小的战略失误都可能引发整个局势的翻转。一招棋错满盘皆输,真实卷土重来的机会相当渺茫。而在大国博弈背景下的小国战略误判,失国亡身几为常态。

策三:几瑟亡之楚

几瑟亡之楚,楚将收秦而复之。谓芈戎曰:“废公叔而相几瑟者,楚也。今几瑟亡之楚,楚又收秦而复之。几瑟入郑之日,韩,楚之县邑。公不如令秦王贺伯婴之立也。韩绝于楚,其事秦必疾。秦挟韩亲魏,齐、楚后至者先亡。此王业也。”

翻译:

几瑟逃亡到楚国之后,楚国准备联合秦国(出兵)为几瑟复国。

有人对芈戎说:

“(当初意图)除掉公叔而帮助几瑟夺取国权的,是楚国。

现在几瑟(争权失败)逃亡到了楚国,楚国又要联合秦国帮助他复国。

几瑟回到(韩国首都)新郑的那一天,韩国就将成为楚国的一个县邑了。

您不如说服秦王去祝贺(韩国的)新立太子伯婴。

如果(伯婴登基后)韩国与楚国断交,韩国一定会忙着来侍奉秦国。

秦国挟制韩国可以亲近魏国,齐国和楚国后来(迫以形式一定会跟着韩国)侍奉秦国,(齐国和楚国既然来迟)将会先被(秦国)灭亡。

这样才能成就帝王大业。”

——任何国家的动向必然有其利益所指,真能成就王业者并非时时要引起新的战事,而是要能无形中不战而屈人之兵。攻城为下,攻心为上,此为上策。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可以明事理,可以读新闻。千年王事万卷书,史公早已说尽。古今中外,无一能逃。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