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强烈的母爱不是对孩子恒久的占有,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母爱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的成长;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
2.喜欢越界的父母总是表现出对孩子的极度关心,事无巨细的关心,其实他眼里没有孩子,只是变相地表达了对孩子的不信任和不尊重。尽管是打着“关爱”的旗号,但传递的是令人厌烦的气息,孩子不会从中体会到爱和教育,只能体会到被侵犯。
3.有些家长喜欢一边事无巨细地包办,一边抱怨孩子的无能。这样的家长其潜意识并不是让孩子独立,他想让自己在孩子的生活中显得很重要,于是有意无意的制造孩子的不重要感。与其说他极爱孩子,不如说他极爱对孩子的全面把控。
4.全心全意关爱孩子并不意味着需要丢失自己。不要做苦行僧式的妈妈,要做享受人生的妈妈,只有妈妈活得幸福快乐,孩子才能真正的幸福快乐。
5.没有不懂事的孩子,如果要孩子懂道理,家长首先要做得有道理,做的有道理,比说得有道理更重要。
6.在家庭教育中,讲道理是下策,发脾气是下下策,发脾气+虚伪是下下下策。
7.称得上“唠叨”的,是那些随口而出的,不断重复的,总带给人负面情绪的话语,既没用又不中听。说一句没事儿,说两句也无所谓,天天说似乎也没什么,但伤害早已悄悄发生。
8.一个人在什么事上被唠叨的越多,往往这方面做得越差,做的越差就越会被唠叨。(恶性循环)
9.几乎所有行动慢吞吞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心急火燎,动作麻利的家长;所有不爱吃饭的孩子背后,都有个喜欢一勺接一勺往孩子嘴里喂饭的家长;所有不自觉学习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对作业和分数过分计较的家长……(要从孩子所有的坏习惯中看到自己的坏习惯,然后加以改善。)
10.“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中国传统的教育大法,也是培养孩子好习惯的最高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