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服药方法与服药的时间
作者/孟景春
凡治疗疾病,要取得良好的效果,除对疾病诊断正确,立法处方、用药合理外,还有好多环节,如药物是否道地,剂量是否准确,煎药是否得法外,还有便是医生要患者知道服药的方法和服药的时间。
口服汤剂或丸散等,要取得预期的效果,还应注意服药的方法和服药的时间。
首先谈谈服药的方法。
这是要根据不同的疾病和病患部位以及疾病的特性而决定的。大致可有以下6种:
(1)含漱缓咽法:
即服汤药时,不要快速咽下而含在口腔中,同时要如漱口一样,然后缓缓分数次咽下。这种服法,适用于咽喉和口腔病症,如扁桃体炎、咽喉炎、牙龈肿痛、口腔溃疡等。以口腔和咽喉部黏膜同样有吸收的作用,再则凡咽喉、口腔内的病症,用现代医学的观点,凡病灶部位都有各种细菌和病毒的存在,故将药液含漱,有直接杀菌的作用,所以用这种服法,可以使药物较快地发挥治病的效果。
(2)噙化法:
噙化法是指服用丸药或药物切片或块,如红参、西洋参,丸剂如治梅核气的黛芩化痰丸(江苏省中医院的协定方)适用于咽喉梗阻,并有黏痰,就宜用噙化法。如吃蜜饯样,含在口中俟其慢慢溶化。再有服红参、西洋参片或块,亦须用噙化法。传说清末的慈禧太后,常服人参即用此法。据说这种服法,见效更为快捷。还有治瘿瘤(单纯甲状腺肿大)的瘿瘤丸,亦是用噙化法,效果好。
(3)包裹服用法:
凡治病必须用此药而此药又对胃有刺激的。如西药中有糖衣者亦属。中药中如苦参子(即鸦胆子)对血痢有特效(即阿米巴痢疾),用苦参子(完整者,7~10粒)服时便用包裹法(用豆腐衣或龙眼肉),含服便可避免对胃黏膜的刺激。余可类推。
(4)嚼服法:
即用药在口中咀嚼。如牙痛用核桃肉。用生核桃1~2枚,在口中反复咀嚼逾时即可止痛(适用于肾虚牙痛及牙齿浮动)。有炎症,齿龈红肿或溃脓者不宜。
(5)分先服后服法:
如治疗蠕虫类疾病。其中有种绦虫(中医学称为寸白虫或白虫),中医的治疗,采用槟榔和南瓜子联合治疗,效果极佳。目前西医亦常用此法治疗。服用方法,必须空腹先服南瓜子50~90g,研粉含服;2小时后再服槟榔煎剂。用槟榔80g,加水500mL,煎至150~200mL,服下后半小时,再服50%的硫酸镁溶液50~60mL。中药可服玄明粉20g,冲服。一般在3~4小时泻下,即可有完整的虫体排出。
之所以必须先后服用,因南瓜子是使绦虫的中、后段的节片瘫痪,而槟榔能使绦虫的头部及前半段瘫痪(即使其麻痹),用泻药的目的,使已瘫痪的虫体迅速排出。因所谓杀虫,并不是能将其杀死,仅是使其麻痹。若不迅速排出,很可能有复苏。
(6)服后跳跃法:
这一服药方法是治疗肾结石和输尿结石常用的服药方法。治这两种结石,在适当的时候,在服排石药物时经常要用。因结石至输尿管要排出时,输尿管全程有三个狭窄处,结石至此,容易因狭窄而卡住,故必跳跃。借跳跃冲击之势,才能使结石下移。但在什么时候跳也是很重要的,不是药服下就跳,必须等到少腹部产生疼痛时(实即是结石已下移至狭窄处)开始跳跃,痛止即停,再痛再跳。
(7)饭前饭后法:
凡属补剂,不管是汤剂还是丸剂,都应在饭前半小时服用。以使其早入胃中有利于消化、吸收;增加食欲和促进胃液分泌药,也必须饭前服用,中西药物都应如此;再有即是止泻药或消导肠中炎症药,使其及早进肠中,早些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凡宜饭后服用的,凡药物对胃有刺激作用的,又有对胃气损伤的如大苦大寒的药物。还有些药物气腥碍胃的,也应饭后服较宜。
其次关于服药的时间的问题。
若能在适当的时间服药,同样对提高药效也有一定的帮助。
如服降压药,上午应在8时以后,下午应在2时以后,这是因为高血压在一日之内有两个高峰时期,上午9~10时,下午3~4时,在其前服用便可有效地控制其上升。一般晚上不必服,因高血压在晚间都能相应的下降。
再有胃肠病的服药时间,胃病在上午的10时,肠病在下午的4时,这是根据子午流注学说,揭示人体气血运行,它是按时分别在某一脏腑的,上午10时是气血流经胃的时刻,下午4时是气血流注至大肠的时间,若能在这时服药可增疗效。
再有服有助于睡眠的药物,即具有催眠作用的。早上不要服。因早上起身后,正是大脑开始兴奋时(即中医所谓由阴出阳之时),而中医的治失眠都是安神定志,或镇潜清火类药物,用现代医学观点,都具有镇静作用。所以最好宜在中午饭后半小时及晚上睡前两小时服用为最好。一般早、中、晚的3次服法有些欠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