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时节,年关腊月,还是家庭主妇们最忙碌的时间,为过年准备干粮。这个风俗其实和东北风俗有一拼。东北人过年,年前包很多很多饺子,够一家人整个正月吃的那么多,然后放院子里冻起来,这样每天就是串门,玩,饿了回家冻饺子下锅一煮就吃,吃了继续玩。我们石家庄地区没有东北那么冷,也没有冰箱冰柜啥的,更没有专业的蒸馒头和各种面食的专业户,都是一家家自己蒸,因为从大年初一开始,走亲访友,接人待客,哪有时间再去准备呢?所以就要提前准备。可是一般立春都是在年前,天气越来越暖和,所以也不能多准备,一般准备到初五初六的干粮,就行了。
小时候记得家里亲戚特别多,所以需要准备的也不少。一般都是馒头,肉包子,菜包子,豆包,枣花,猪血糕,豆渣饼子,还有年糕。
这时候,妈妈就是总指挥,或者说是大将军,是最忙碌的人。那时候妈妈还年轻,早早的就筹划过年蒸干粮的一切活动了。记得那时候还有火炕,妈妈用酵子和面,然后好几个大盆都用来发面。火炕也烧的格外热。头一天晚上放在炕的一边,还得用棉被盖上,发一晚上。第二天早晨醒了,发面的盆子里,原本只有三分之一体积的面团,发满了盆,有的还高高鼓起来,甚至有发的更厉害的,沿着盆边往下垂。
不用说,火头军肯定是我。老爸是打杂的,负责打理干柴,搬运面盆,找大瓮,剁白菜,等等杂活。我负责刷干净锅,往里面倒入一大桶清水,然后干柴点燃,负责灶塘里大火小火。老妈负责揉面。发好的面,取适量,放入溶解了碱面的水,外加一些面粉,揉成馒头样子,放进一个直径一米左右的大篦子上,盖上铝的锅盖,为了更好的密封,还要在锅盖上压上两三块儿砖头,锅盖和锅之间,还要用布条塞住。大火烧开锅,等蒸汽出来了,再蒸半个小时,就可以出锅了。
出锅,这是力气活,也是老爸的必杀技。端着一大篦子馒头,放到院子里的一个大盆上,,然后赶紧把馒头分开,或者掰开,放到一个干净的木板上,晾起来。大篦子赶紧放锅里,继续蒸下一锅。等下一锅再出来,第一锅的馒头在院子里差不多已经凉透了,就可以入瓮保存了。
蒸包子,一般包子馅都是事先调好的,猪肉白菜馅,还有白菜粉条鸡蛋馅,以及豆沙包。所有的馅,都是提前预备。肉馅需要用花椒大料熬水,然后跟肉馅在一起,沿着顺时针,或者逆时针,只能选择一个方向,搅拌均匀。白菜剁碎,挤出水分,和肉馅再次搅拌均匀,撒上盐,葱姜蒜少许剁碎,用来调味。菜包子就是白菜剁碎,粉条用水煮半个小时,熟了之后捞出来,剁碎,鸡蛋磕到碗里,搅碎,过热油,熟了之后,白菜粉条鸡蛋,放一个盆里,同样加入适量盐,葱姜蒜末,搅拌均匀,备用。豆沙馅就是红小豆和大枣煮熟,去枣核,捣碎,加入白砂糖,搅拌均匀,就成了。然后包成大包子,入锅里开始蒸,这是大家都熟知的过程,我就不啰嗦了。
蒸血糕,这个比较稀奇。血,就是以前说的猪血,杀猪时候留下的,里面用盐浸了,然后猪血成块儿的那种。血糕,其实和蒸馒头流程一样,只是血糕用的猪血,加入葱花,还有以前熬猪板油的副料——猪油缩,切碎了,然后再跟白面或者玉米面,按照一定比例,和好,下锅蒸半个小时,熟了呈黑紫色,一种咸香味扑鼻,掰一块儿放嘴巴尝一尝,猪血的味道,猪油缩的香,葱花味,面粉香,凑在一起,就是一种说不出来的那种味道,简直好极了,别具一格。
豆渣饼子,没听说过吧?哈哈,其实就是就是请人做豆腐,要送过去豆子,人家做完了,给了加工费,豆腐和豆渣都要拿回来的。本来豆渣是可以喂猪的,可是肥猪杀了,小猪秧要等到来年三月才有,因此,扔了可惜,再说当时的条件,当做粗粮,特色食品,就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了。其实也简单,加点盐,直接做成跟仙人掌一样的形状蒸熟,即可食用,吃起来有点粗,拉(读la二声,就是割肉的意思)嗓子,但是非常咸香咸香的感觉。
蒸枣花,其实跟蒸馒头差不多,就是在蒸馒头时候,在生馒头左右各镶嵌一粒泡的非常饱满的大枣,赞皇大枣或者阜平大枣都行。红彤彤亮闪闪,就像两颗红玛瑙一样,非常诱人。
蒸年糕,才是最最重要的重头戏。没有年糕,过年的酒席上,岂不是缺了一道最有寓意的美味佳肴?所以,蒸年糕,是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美味。年糕的用料,是北方常用的黄米,也叫黍子,神州大地上最传统的农作物之一,具有几千年的种植历史。黍子,特性就是黏,记得古代有一种城墙的砖,据说是用米汤跟土制作而成,几百年风化而保持形状不变;刚制作的成品,用锤子敲打,也只有一个个白色的痕迹而不会碎掉,可见其黏性。
现在说黍子,得先磨成粉末,然后用温开水和均匀,就是达到略为湿润的状态,手握成团而不散开,然后这样的黍粉就准备好了。接下来,就是大锅的篦子,上面铺一层白洋布,撒上一层用清水洗干净泡的非常饱满的大红枣,然后铺上准备好的黍粉,上面再撒上一层大红枣,为了防止铁锅会把最外边的一圈给烧糊了,用白菜叶子挨着篦子的外圈铺一层。这样就不会糊锅了。同蒸馒头的过程一样,盖锅,压好,大火烧,蒸汽上来之后,保持火力,半个小时出锅。
刚出锅的年糕,金黄色的一大篦子,就像一张特号的大饼一样,上面铺满了大枣,,黍米香,大枣香,真的是馋涎欲滴啊。尤其是年糕,特别软,特别黏,用手捏,就能粘住手指头。使劲拽一块儿,塞进嘴巴里,咀嚼半天,感觉牙齿和舌头都被糊住了。如果没有大枣,根本分不开咽不下去,这就是年糕,也是黏糕。
年糕在院子里晾不多久,低温的天气就会让年糕表面变冷,变硬,这时候,就是要翻过来,倒在大案子上,这时候,底下铺的白洋布已经跟年糕黏在一起了。这好办,老妈端出一碗水,均匀的洒在白洋布上,一边轻轻的拍打,一边开始从一个边开始揭,很轻松的就把铺底儿的白洋布取下来了。然后再准备下一锅。案子上的蒸好的年糕,用菜刀切成二十厘米的方块,等到另外一锅蒸熟的时候,切开的年糕,已经硬的跟砖头一样,然后同样装到大盆里,或者跟蒸好的馒头放一起。
蒸年糕,也是我最喜欢参与的。因为平时根本吃不到的大红枣,那么一大盆,就在跟前。这时候,也就不客气了,不时塞一个进嘴巴里。灶台前面,烟熏火燎的,老妈也忙,就是知道了,肯定也顾不上,再说,我这么帮忙,难道没有奖励么?
再有就是切完年糕,等都装进容器里面之后,很多支离破碎的红枣还遗留再案子上,这时候,也是我当净坛使者的时候了,这么好吃的红枣,怎么能不颗粒归肚子呢?丢了岂不是暴殄天物,用奶奶经常讲的话,就是浪费粮食,会被天打雷劈的,我当然要做一个不浪费粮食的好的不得了的小孩子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