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儿子一起去街上,路过张氏煎饼店。
儿子说,好久没吃这个煎饼了。晚上别做饭了,我们三口一人吃个煎饼得了。
这话正合我意。中午吃的有点多,现在尽管快六点了,肚子一点也不饿,凑合吃点也可以。
尽管时间已到了晚饭的点,可店里食客并不多。也许今天还处在国庆假期,家长们不上班,孩子们不上学,对饭点的要求比较随意,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不必与非节假日期间控制的那么死板。
由于客人不多,儿子点完餐一会功夫三个煎饼就做好了。
煎饼是用杂粮面摊制而成。里面有鸡蛋、咸菜粒、生菜、炸面皮、甜面酱等,非常清新、酥脆。不论口感还是味道都是大家比较喜欢的。
儿子拿过煎饼闻了闻,还没吃,就说,就是这个味道。
他说他最喜欢吃的煎饼是以前住的老房子附近,一个在大路旁边摆活动地摊的张氏煎饼。吃了好多家名称都是张氏煎饼店的煎饼,都不如那家好吃。不过今天这个店的煎饼也可以。
我说在我们县城,今天这个店的张氏煎饼最正宗,最出名。好多人都慕名而来,种类多、口味正,吃了这次还想着下一次。
儿子却认为老房子附近那个路边摊的好吃。又问为何那个摊子没有了。
我说当时好像是环保不让摆路边摊,后来就租了一间门市,再后来两个儿媳都回了北京,门市就转租给了别人。可承租人却做不出原来那个味道,买卖也大不如以前。
儿子的话将我的思绪又带回到了几年前,回到了那个摆流动摊的张氏煎饼摊。
记得当时是一个带蓬子的小吃车。里面放着两张摊煎饼的鏊子,所需的瓶瓶罐罐以及所有材料都非干净。我亲眼目睹她家所用的鸡蛋都是一只只过水清洗过的,不像有的鸡蛋带着粪便就直接拿来用。因为经常买,彼此也非常熟悉。
摊子主人是一位五十多岁的婆婆,具体操作是大儿媳,小儿媳负责分装及收钱。
据婆婆讲,两个儿媳跟随两个儿子都在北京打工。由于生孩子没人照看,她俩当时又都怀着二胎,就带着孩子一同回了老家。
两个儿媳都是大学生,长得也非常漂亮。大儿媳是广东人,小儿媳是本地人。都是儿子大学期间的同学。
当时是每天的中午及傍晚出摊,虽然两个儿媳都怀着身孕,但干起活来却一点也不娇气。
大儿媳摊煎饼的手法非常娴熟,且干净利略。碰到客人多时,两张鏊子同时摊,经常是头也不抬,一张接着一张。看不出任何的不情愿、不乐意。而且脸上总是笑嘻嘻的,让顾客感到非常暖心。
小儿媳相比于大儿媳,干活不及老大利略,但从来不会偷闲。一边装袋一边收钱,手脚忙得也是看着都眼花缭乱,而且全程都是陪着笑脸。
赶上哪会人少,两个人各拿一个煎饼狼吞虎咽地吃上几口。来客人了,放下煎饼接着干。
那时候我就想,这两个儿媳,都是大学生,长得都这么漂亮,还都怀有身孕,却没一点娇气,没一点娇贵,能伏下身段,接地气地脚踏实地,带来每天的摊前若市,车马盈门,不只是因为煎饼好吃,味道正宗,与两个儿媳勤劳质朴,踏实能干不无关联。
今天又吃张氏煎饼,店非那个店,煎饼也非那个煎饼,可味道却是同一味道。也算是又重温了一次远去的记忆。
(2024齐帆齐写作训练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