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两天的时间,飞一万公里,横跨8小时时差,去看了些中国的东西。
走进中国馆的时候,就会尤其想家。
逛展的时候几乎都忍不住眼眶里的泪水,只为那一份在异国的熟悉感。
33号中国馆,是大英博物馆70多个展厅里唯一一间会出现中文的展厅,当然了,还是亲切的文言文。
其实走在中国馆里心情是骄傲的。
看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仔细的研究着我们的文化,称赞着那线型圆润的雕刻,惊叹着做工考究的瓷器,然后在文言文介绍前一脸迷茫。
我心里暗爽啊!你们看不懂吧!!!
红底白字的介绍在走进大厅的那一刻就非常显眼了,6磅买了一本博物馆的信息指南,里面关于中国文物的介绍也仅是寥寥数笔。
我驻足细细看着这些文字,或许是因为了解,读起来并不似其他馆吃力。
大英博物馆是这样介绍我们的:
China is one of the world's oldest civilisations.
从青铜器到玉器,书画瓷器和丝绸,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一个博物馆,多达2.3万件,但其实我们并不能看到这么多,由于各种各样的限制,2000多件已经是极限了。
展厅从夏商周时期“详尽”的介绍到了四五十年代新中国成立,虽然他“巧妙”的跳过了晚清时候的部分事件。
呵,其实我还是蛮期待他们要怎么抒写自己的侵略史的,算了,也只能冷笑一下。
我喜欢博物馆,却不喜欢大英博物馆。
我兴奋的发了朋友圈,打上定位,宣布自己圆梦了,因为我在电影里看到的大英博物馆,一个展厅就是一个世界。
然而呢,夏季的高温,汹涌的人群,充足的光照,层层叠叠堆积的“宝藏”,我不知道他们是如何保护文物的。
我看到佛像就赤裸裸的立在大厅中央,壁画直接暴露在空气里,瓷器卷轴层层叠叠的堆放....
我没有学过考古,可是就连我都知道,高温,人群,空气,都不利于文物的保存。
大英博物馆里的这张壁画是最直观的例子,直接暴露在空气里,没有任何有效保护,长年累月之后,总有一天,颜色会渐渐褪去,造成的损失也将无法弥补。
这张壁画是英国的斯坦因用低廉的价格从中国“买”来的,而它体积过大,当初为了方便运输,斯坦因就自己肢解了壁画,到英国再组装起来。
那割痕清晰可见。
以及我们的国宝,《女史箴图》。
我赌一万个字你一定在教材上见过他。
他原本保存在颐和园,八国联军侵华时被英国军官掠夺并以25英镑卖给了大英博物馆
入馆之后,大英博物馆按照日本画并请日本技师重新装裱,将画分为了三段....
分了..分了..分了!!!
自此,《女史箴图》被严重破坏。
而那些被放入玻璃展柜里的展品呢,一个个密集的摆在大厅里,列在走廊上,就像是商店里展出的卖品,像是集市,更像突然闯入了暴发户的家里,看他急于宣扬着自己的财富。
展厅里真的太热了,还是出去吹点冷风吧。
委屈也不仅是我们中国馆的。印度,是堂堂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却被混在了亚洲馆里一同展出,埃及,代表着来世愿望的木乃伊随意的横陈,然后挤在狭小的展厅,希腊,将整个神殿都搬了过来。
在这里,看不到一丝对文明的尊重。
很多人说,如果当时文物不被抢走的话,以当时的社会现状很多也无法保留下来,还不如让欧洲人为我们保存。
可是我认为,我的东西,就算是我烧了扔了,也轮不到你来抢。
我想要看看那些在中国无缘见到的文物,看看我们放在心尖上的宝贝,看看我们的文明,谁能想到,在8800公里以外,他们并没有被好好对待。
British museum里,却很少有东西是British的呢。
要我说啊,大英博物馆,不如说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