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99%的沟通是通过提问实现的,提问有逻辑,才能不动声色地驾驭对方,轻松获得沟通主动权
第五章
关键词提问,窥探对方真实的内心诉求
提问的逻辑:如何让别人特别想跟你聊下去。
对方最关心的是什么?
当一个人没有按照提问者的意图给予回答的时候,这时提问者总会说:“那个家伙没有听懂我说的话。”可实际上也许是提问者不清楚对方真正关心的问题。
* 思考他们缺什么。
你开口表达你的诚意时,仅有真诚的态度是不够的,你要先想一想:“他最缺的是什么呢?”人际交往中每一个环节都是如此,一定要明晰地洞察对方的需求,你才能从一开始就了解对方的兴趣。
* 思考他们困惑什么。
就是说,在和朋友、同事或商业伙伴聊天时,你都要严肃地思考一下他们内心的困惑——这是一个人的“意志力长城”中最柔软的部分,一旦你能看到他的困惑,就知道自己该说些什么,以及该怎么说。
* 思考他们希望得到什么。
与其问“你想要什么”,不如问“哪些地方你还不满意”。不同年龄段、不同阶层的人都有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投其所好,才能聊得开心。这是一个值得花大力气思考的命题。
* 思考你能为他们带去什么。
这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你能带去的东西”就是你的价值,一个可以为他人带去价值的人,才是合格的聊伴。比如,快乐、知识、视野等,都是我们能在聊天中为别人提供的东西。
人际关系不是你想象的那么单纯,也并非你恐惧的那么功利,人们之所以跟你聊的少,原因可能非常简单——你不够有趣,或者你在对话中贡献的价值不多,你很少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是吗?
无论是让人笑一笑,还是可以帮助别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都是你能为其他人带去的东西,也就是你的价值,与其叹息自己不是一个受欢迎的对话者,不如思考一下,自己这些年来在聊天时的表现,换位想一想,假如你是对方,你会喜欢这样的自己吗?
请等一下,你刚才说什么
能够捕捉并及时强调对方的关键词,这是一种优秀的能力。
如果我们要解决问题,就应该诚心地去理解对方的想法,那么,重复一下对方的话,一方面可以让对方放心,知道你们之间没有误解,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你在提出自己的观点前,能够充分地理解对方的意思。对于生活中的聊天和工作层面的沟通来说,这都是一种必要之举。
用关键词消除歧义
在聊天时,最坏的用词是什么?多明戈的观点是:“凡是容易引起误解的用词,都可能好心办坏事,扼杀对方跟你聊下去的兴趣。”
即使整句话的指向清晰无误,没有被人误解,个别用词的不当也会引发一些特定的歧义。
从另一方面来说,为了消除某些潜在的歧义,我们在说话用词时,尤其要注重对关键词的使用,尽量避免使用在语音上相似并有歧义,而容易使人产生误解的词语。涉及重要信息时,则务必使用能精确传达意图的词语或数字。
* 少用易让人产生负面联想的多义词。比如:“亏损”在炒股中的意思。
* 数字用词要精确。涉及到金钱、物品数量及其他财务的数字表述时,务必精确到小数点以后或完整描述。
* 情绪表述时的用词禁忌。在需要表述我们的情绪时,更要注意用词,避免刺激对方。表达生气或愤怒时,尽量采用委婉的方式。
* 用恰当的关键词突出意图。提问和回答时,都有自己的某个意图,怎么把它突出表达?我(书籍作者)的方法是,回答对方的提问时,要请对方重点描述他的意图,必要时可以请他重复一遍,向对方提问时,对于自己的意图要恰当的使用关键词,并且用合适的语气传达给对方。
尽量多使用中性词提问
为什么提问时要多使用中性词,而不是有特定情感指向的词,因为中性词能有效的避免或减少误解。
* 客观。客观体现在“对事不对人”,这是一对一、多人或团队沟通时的首要原则,应该在我们日常的聊天和对话中被反复提及、不断地自我加强,将这个原则落实到我们的心里。
* 清晰。关键用词的指向必须明确、易懂、清晰,听一遍就明白,否则将会造成混乱。
* 连贯。提问需要有连贯,意思就是一口气把问题说清楚,不要说一半留一半。
* 舒适。我们的提问用词要让对方感到舒适,而不是为难、愠怒或反感。
* 尊重。如果这个人能够自由开放,真诚地说话,尽可能使用中性词表达意见,那么他对这场谈话交流的主题和对象,就表示了足够的尊重。
* 信任。信任体现在具体的用词和语气中,也体现在表情、眼神和肢体动作中。
* 诚实。说话用词要展示我们的诚实,而不是遮遮掩掩。
* 隐私。提问时不要触及对方的隐私,牵涉到私人话题时,遣词造句要格外小心。
* 统一。一定要用连贯的表达说明自己的观点,并且努力让其他人都充分理解你的意思,不要前后不一。能对话的,最终目标就是形成一个统一的方案,而不是扩大分歧。
精准判断对方的意图
* 要学会“听”。一定要认真倾听,带着诚意去听,这样才能捕捉到对方说话的关键词,第一时间了解到别人的意图。
* 要学会“说”。聊天是一种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环境里产生的语言,包括情感的活动。在听和说的交流过程中,要通过举例子展示数据,关键词,重复等方式锻炼,提高自己理解对方用意,传达自己目的的能力,力求语言生动,感情充沛,态度真诚,另外,在听与说的结合中,还可以通过辩论互动总结等方法,来验证自己的沟通水平。
* 注意对方模糊的用词。假如一个人刻意误导你,他不但会下意识地转移对话的焦点,还会在用词上尽可能使用指向模糊的词句,比如“可能”“也许”“大家都这么说”“应该是这样”等。如果一个人频繁的用这类词语向你解释或承诺一些事情,你就要注意了,他很可能在误导你,或者是在撒谎。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要果断地把他的模糊的用词摘出来,越早提问越好,让他以最快的速度解释,你就能尽快掌握主动权。
* 说服而非传达,最后要留意的是一些人说话时采用的语句,并非是在跟你沟通,也不是在传达信息,而是在试图说服你,不准备尊重你的意见。这是属于比较强势和积极的对话风格,总是能和他们本人的性格、现实需求紧密联系起来。如果你发现对方在讲话时有下面这些关键的用语,真实情况很可能不像他讲得那样——你可以朝着相反的方向推测到另一种答案,不需要提出问题就能看到他在想什么。
第一,品格证词。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确、无辜或其他方面的可信度,有人会主动以自己的品格作为阐述的证据,通过和名誉有关的关键词来替自己脱罪,塑造一种正面的形象。
第二,玩弄概念。一些人擅长调包问题,使人转移关注点,分散注意力,从重要的A跳到次要的B上,忘掉自己真正在乎的重点问题。这个过程也是使用特定的关键词完成的,也叫偷换概念或玩弄概念。
第三,预支承诺。在充满压力或者潜在冲突的情境中,对方为了让你尽快作出决定,或者相信他的说辞,经常用许诺式的用词平息你的疑虑,满足你的想象,转移问题的焦点。
第四,过分修饰。每个人的潜意识中都会有一种补偿机制,他们知道自己的说辞在现实上的支持度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说服你,就会在关键字词的使用上大做文章,夸大一些东西,并且刻意讲的惟妙惟肖,从而达到让你相信的目的。
第五,多变的情绪。在不同的情境中,人的情绪也具有不同的含义,对话的高手擅长用情绪的变化来逼迫另一个人就范。
所以,凡是过快和过强的愤怒、忧伤等情绪的变化,绝大多数都有明显的目的性,对方或是企图转移问题的焦点,或是企图引发紧张,而让人无法思考,面对这种情况,你可以用提问的方式要求他重复之前的问题,或将你刚才的疑问再说一次,防止他转移你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