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最近偶然再次看到《桃花源记》,仔细一读,又发现点意思出来。
在第三段中,桃花源人“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乃和不论两个词细细品来,还真有点陶渊明对魏晋的鄙夷之情来。
之后,桃花源人对武陵人所说的外面的事情,表示叹惋。
既是叹惋,那对外面的世界自然谈不上喜欢,离去时,还对武陵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但是武陵人一出,就处处志之,真算得上是背信弃义。
有意思的是,当人们想去这个武陵人之前做的标记时,却怎么也找不到了。
我不相信是真的找不到,我倾向于,这个标记被桃花源人给去掉了。
也就是说,桃花源人对这个武陵人其实是有防备的。
或许武陵人一出桃花源,就被桃花源人暗中跟踪了,乃至随后抹掉了他留下的标记。
桃花源人回去之后,肯定也把那个仿佛若有光的山口给堵上了。
所以,这才是后世再也没法找到桃花源的原因了。
桃花源人尾随武陵人,并抹掉标记,并不能说桃花源人本质奸诈,相反,这样的桃花源人已经相当厚道了。
当初为了避秦时战乱才来到这里,前前后后有几百年了,桃花源人通过自的努力把桃花源建设成一个平等宁静祥和富足的小国,但,当一个外来人闯进来的时候,也给他们带来了暴露的危险。
这时候,处于自保,他们是完全可以把武陵人给当场杀掉的,但是他们没有这么做,而是把武陵人喊回家设酒杀鸡作食,热情款待武陵人。
即便是得知外面的世道并不好,武陵人给他们带来的威胁又进一层的时候,他们依然没有杀掉武陵人,反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继续招待他,只是对他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然后,他们竟然把武陵人放走了,而且,即便武陵人出了桃花源就开始做标记,桃花源人 看在眼里,也没有继续追究,只是自己把标记给抹掉,把山口给读起来。
这样厚道的人,真是打着灯笼也找不到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