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一个刚上大学的小姑娘发了朋友圈,表白她的挚友,祝其生日快乐,我顺手点了赞。
最近因为约拍加了很多小姑娘,她是最小的一个,自从加了她之后,我就会频繁在朋友圈看到她的更新,大部分是最近的新鲜事,或感慨一番很难很累,或感谢一波学长学姐。
以前我也会像她一样频繁地记录生活,跟朋友逛了逛街,或者吃了好吃的饭,总会配两张自己的照片发个朋友圈。
久而久之朋友圈变成了我的时间戳,突然想不起来哪天做了这件事时,就会去朋友圈翻看一下日期。但如今的我却很少发,权限设置的半年可见,别人点进来翻两下就到底了。
发朋友圈频率直线下降的时间节点,大概是大学毕业之后准备考研,突然生活非常迷茫,再也没有美好可以分享。
记得备考那会儿特别痛苦,每天都非常的负能量,每次想要发泄怨念,就会悄悄发仅自己可见的朋友圈,一天n条,但在外人看来,那是销声匿迹的大半年。
仔细想想,也并不是不想在朋友圈散发负面情绪,而是连我准备考研这件事我都羞于向别人提起。
因为大四的时候并没有读研的打算,我准备考研实际上比同学晚了一年,眼看着大家无论是否确定了人生方向,无论是读研还是工作,大致都有了着落,而我只是借着考研逃避找工作的重压,并没有什么信心能够考上,因此更没有什么底气去分享近况。
后来工作之后的我也有过类似的状态,虽然没有考研的时候那么痛苦,但是也不怎么发朋友圈分享工作,除了亲近的朋友外,没有人知道我到底是在做什么工作。
工作的经历也让我更加清楚了不爱发朋友圈的原因,是对自己的生活或工作并不感到骄傲。选择那份工作一半出于无奈,说白了不是自己最喜欢的,但也不至后悔自己的选择,因此被人问起时能大方对答,却没有满意到我愿意主动为自己的工作宣传。
在跟朋友面对面聊天的时候,我并不会羞于讲述自己的工作,因为知道这些信息的只有在场的我们俩,彼此了解,没有什么可隐瞒的。然而朋友圈其实有非常广的隐形空间,你发出的信息并不知道会被多少人知晓。
因为当你的行为被别人注视时,不可避免地会被别人评价。正因为知道朋友圈中牛人、大神不少,且很多都是隐形的,若把自己拙劣的技术展现在大家面前,就会让我很不好意思,甚至有班门弄斧之意。
但我也观察到一个现象,好像年龄越小的人分享越频繁,年龄越大的反而总是羞于表达。小时候视野很受限,只活在自己小小的“朋友圈”里,不知道世界有那么大。
那时的我还不在意点赞的数量,也不会担心自己的照片是不是会有人觉得不好看,在无忧无虑的年纪,感受美好和快乐的成本都很低。
长大了之后变得越来越现实,一面觉得生活的真相并不是那么回事儿,我好像并不是那么重要,另一面又想要博得关注,每一条朋友圈都想获赞无数。
逛街吃饭那些简单的美好好像就此失去了原有的分量,似乎只有潜水滑翔这种独特的经历才值得一条朋友圈,而这种经历又不是生活常态,于是分享欲逐渐降低也是可预见的。
虽说记录和分享是源于热爱,但再回头翻看当年考研的种种心境时,我都庆幸当时把它们记录了下来。其实每一段经历都是对我来说独特的经历,不会因为过于微不足道而失去塑造我的力量。
在我的朋友圈里,老师这种身份占据了大半壁江山,他们都是我读师范时的同学,分享动态的频率其实很低,大部分也是分享跟职业无关的业余生活。
我不知道他们是否真正热爱自己的工作,但我体会过那种累死累活的生活状态,好像就算感受到了职业中的点滴美好,或许支撑不到到有时间去发朋友圈,就消失殆尽了。当然可能是因为我并不热爱教师这个职业,对此有热血的人当然另当别论。
除了老师之外,经常出没的就是摄影相关的朋友了。我因为去年上过摄影课,加了很多老师的微信,也认识了很多以此为生的同学。
他们因为工作需要,朋友圈分享的频率其实很固定,像独立摄影师,需要在朋友圈不断分享作品才能获得更多客源。
但除此之外,摄影师们也经常分享的生活细节,那些照片总能无一例外地能让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我想不仅仅是因为我喜欢这样的生活,还因为他们所从事的,也是真的喜欢的吧。
最后还是想说,不要羞于记录与分享,自己经历的事其实对别人来说不重要,但在自己的生命里都闪闪发光。当登上人生下一级台阶再来回看,会明白步步都有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