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同事肖姐忧心忡忡地找我聊天。她女儿刚上高一,选了理科,但面对未来七百多个本科专业目录,母女俩翻了两晚仍毫无头绪。"你看这葡萄与葡萄酒工程、马业科学,还有殡葬管理…"她划拉着手机屏幕苦笑,"有些专业名字听着像闹着玩,真有必要开吗?"
假如时光倒流,回到高考报志愿时,我确实也不知道报什么专业,甚至我是一个都不想报。我们索性搬出《公务员专业分类指导目录》研究。材料化学、应用统计学这类名称笼统的学科尚能理解,可当翻到"休闲体育""茶学"时,王姐忍不住吐槽:"这些细分领域真能撑起四年本科教育?"我翻出搜索到的资料——原来茶学专业在安徽农业大学等院校竟是王牌学科,涵盖种植、加工甚至茶文化传播。这让我想起前几天看到的数据:仅计算机大类就衍生出人工智能、信息安全等12个分支,而生物医学工程这类交叉学科更是融合了医学与工程学。
讨论逐渐深入,发现专业设置的矛盾点:一方面新兴领域如AI、大数据疯狂扩张,另一方面像图书馆学等传统专业年招生不足百人。肖姐女儿偏爱生物,但看到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三个相似专业又陷入迷茫。这让我想起知乎上某位家长的经历——其子最终选择西湖大学创新班,瞄准AI与生物科技交叉领域。翻到"家政学"时,她突然感慨:"当年觉得没用的心理学,现在时薪都上千了,专业冷热真是风水轮流转。"
回家的路上,我刷到某院士的访谈,他说"未来十年60%的职业将消失",突然意识到:或许我们今天纠结的"选择",在AI浪潮下早已换了命题——培养终身学习力,比选定某个专业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