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地道的农家女儿,祖上似乎没有出过读书人,自然没有人制订那些上纲上线的家规戒律。我家的家风,都是刻在祖辈父辈骨子里的言传身教。那些让我过目不忘的瞬间,教会我做一个吃苦耐劳、勤奋好学的人。
在我还小的时候,常听奶奶说:“只有懒人,没有懒土啊,春天不下种子,秋天只能看着别人家收成了。”上世纪80年代初,自最小的妹妹出生这天起,家中那几间不知道经过几代人翻盖的土坯房,房前屋后几块养活祖祖辈辈不知道多少代人的田地,和几棵桃树桑树板栗树……还有爸爸妈妈将来至少二十年的青春,都变成了抚养我们兄妹四人成长的保证书——这是我们家全部的财产呵!
爸爸妈妈天色微明就扛着锄头踏着晨露出门,暮色四合炊烟消散月光渐浓时才拖着被汗渍一次次浸泡的疲惫身躯回家。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苦劳作,换回了我们丰衣足食快乐无忧的年少时光,也将祖辈们的勤劳与坚定镌刻在我们年幼的心上。
农村孩子从小耳濡目染,小小年纪俨然父母的左膀右臂。
作为家中长女,当我长到十来岁时,便成了家中的小厨娘。炎炎夏日正午,我家土灶的大铁锅前,常常是我瘦小忙碌的身影,做米饭、炒菜;有时候和面粉做饼(老家称做锅壳粑)、用新鲜葫芦或西红柿做鸡蛋汤。做好后装进竹篮子里,送到田间地头,等候爸爸妈妈休息的时候过来吃。
我们家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养蚕,最多的时候我们家养过五张籽。每到养蚕季节,全家人的心思都扑在养蚕上。蚕到了大眠放食时,就进入了至关重要的几天,剪回家的桑枝,堆积如一座小小青山。我们帮忙用柴刀把桑叶从剪回家的桑枝上摘下来(俗称掀叶),手指受伤流血是常有的事。真正的农家儿女的手,在年幼时的历练中,没有多少是不留疤痕的。这是我们年少勤劳的奖赏与见证,是一枚枚永远都不会被历史埋没的勋章。我们从泥土出发,从小而朦胧的年岁出发,从最基本的感知能力出发,自觉培养起质朴隽永的勤劳和付出作风,并受益终生,这便是大多数农村家庭与生俱来的家风。
长大以后,虽不再以土地为生。我仍牢记儿时那些枕着泥土酣眠的年少时光,还有那时为父母分担小小家事的责任感。只觉得无论是工作还是家庭,我都必须努力做一个勇于承担重任的人。
走出大学校门时,在父母亲友眼里,我们算是享尽优越的读书人了。他们总以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是铺满鲜花与掌声的光明大道。其实,像我们这种远离家乡,来大城市闯荡的农村孩子,一无根基,二无依靠。想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扎下根来,谈何容易?
但无论多么艰难,我都坚持了下来。并在业余时学习做钢材销售,从了解钢卷和钢材的区别开始,从最基本的钢材牌号与性能开始,从每一种钢材的常规表面颜色和用途开始。一点一点开始积累专业知识,从采购到销售的每一个重要环节都全方位学习。后来,终于成立了自己的贸易公司。
每每回想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感叹年少时父母的言传身教,锻炼了我勤劳坚韧的性格,心里有着隐隐的欣慰与感恩。
佛经里说,你种下一颗莲子,就会收获一朵莲花。家风正是如此,能作为家风流传下来的,一定是那些优良的传统,是值得众生借鉴的优秀品质。农村的家风,没有太多豪言壮语,有的只是默默无闻的勤劳与坚韧。